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 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日前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在杂交小麦育种过程中,雄性不育三系方法育种存在成本高、保纯难;化学杀雄剂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存在成本高、喷药  相似文献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所进行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于7日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工程院院士刘大钧等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为杂交小麦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3.
从有关部门获悉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试种成功同科不同属的小麦与高冰草杂交种第三代。据悉 ,这种杂交小麦生长整齐 ,表型性状稳定 ,抗病 ,耐盐性将达到0 7 % ,蛋白质含量可达17 7 % -20 % ,平均亩产可超过500公斤。该杂交小麦的试种成功 ,解决了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培育优质小麦新品种的世界性难题 ,克服了小麦常规育种中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有关专家认为 ,这是我国细胞工程的又一重大成果 ,为世界首创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小麦与高冰草杂交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南阳市小麦育种基地的育种专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精心培育,终于在我国首次培育出了彩色小麦。据专家介绍,这些黑色、绿色、咖啡色等彩色小麦不仅好吃,而且还有保健作用。小麦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产量和消费量约占我国粮食总量的25%。作为我国小麦生产基地之一的河南省南阳市,在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的带领下,科研小组经过10多年的艰辛努力,采用“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远缘杂文”三结合育种方法,终于在200多亩农田里长出了黑色、紫色、绿色、咖啡色、蓝色等五颜六色的小麦,其中新培育出来的绿色小麦在全世界较为罕见。这…  相似文献   

5.
国家“863计划”课题“转基因抗虫小麦”育种日前获得专家鉴定,标志着我国转基因小麦育种取得突破。蚜虫病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东部小麦主产区。蚜虫在取食时分泌一种粘液,会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其刺吸式口器刺入叶片时也会产生伤口,传播多种病毒。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靠喷施杀虫剂来防治,在杀死蚜虫的同时,杀虫剂也会消灭蚜虫的天敌,破坏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和利马格兰产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小麦品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采自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20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的1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遗传育种、农学生理、谷物化学、产后加工与面粉企业的国际大聚会,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小麦产业现状与趋势、新技术与新产品、加工品质的遗传和谷物化学基础及品种改良等,以品质分子改良为主题的小麦学术研讨会在国  相似文献   

7.
近代小麦良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应用近代科学技术选育作物良种始于19世纪末,西学东渐以后,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育种技术,选育作物良种,揭开了我国作物育种史的新篇章。我国最早学习西方运用近代科学技术进行选种的作物是小麦,所以本文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小麦良种选育的发展情况。其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小麦良种选育的历程,含创始时期、奠基时期和发展时期;近代小麦良种选育的成就、含农业院校选育与推广的小麦良种和农事试验机关推广的小麦良种以及小麦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学家在杂交小麦育种研究领域又获重要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完成的国家和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YS型小麦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系创立及遗传特性研究”成果日前在陕西杨凌通过了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刘大钧院士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所创立的YS型温敏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明显,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适应我国小麦主产区生态条件,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小麦杂种优势的研究利用过去主要集中在雄性不育三系体系研究利用和  相似文献   

10.
由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光敏教授课题组承担的山东省和国家863项目“小麦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近日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专家介绍,课题组育成的高产、耐盐、抗旱小麦品种山融3号等一系列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来实用杂交制种体系的发展,小麦从品系育种开始向杂交育种转变。为更清楚地了解小麦杂交的概况及为今后小麦远缘杂交的研究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本文概述了小麦远缘杂交的定义与意义,阐述了小麦杂交现状以及杂交小麦与黑麦属、山羊草属、簇毛麦属、偃麦草属、冰草属、大麦属、披碱草属、赖草属、新麦草属、旱麦草属等属的物种远缘杂交取得的成果,并且以定量遗传分析为依据对如何设计最佳选择策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作通讯》2001,(7):48-49
农业部最近发布了《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该方案为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科研育种、品种布局和产品利用指出了方向,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相似文献   

13.
陈彦才 《致富之友》2000,(10):1-1,4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农业结构(包括品种)战略调整的形势 ,怎样改进小麦育种工作 ,已到了非考虑不可的时候了 ,现从一个侧面与小麦育种工作者交换意见。成果40年代绥远省农业改进所开始系选。1956年开始水浇地小麦杂交育种 ,60年代初开始采用射线辐射育种 ,期间断断续续直到60年代中70年代初 ,全区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普遍进入以品种间杂交为主的阶段。1972年开始复式杂交加钴60γ射线照射。1973年开始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育种。70年代中后期开展单倍体育种(花培)。1982年开始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转育等。至1999…  相似文献   

14.
扬麦158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的重大成果。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特点,采用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新一代主栽品种。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生育后期温暖湿润生态区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它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地、大幅度地超过该生态区原主栽品种扬麦5号,使长江下游小麦品种实现了建国以来第六次大面积更换。扬麦158自  相似文献   

15.
日前,随着免费成功搭载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遨游太空15天后返回地面的1500克小麦的交付,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超级小麦航天辐射育种项目全面启动。航天育种指利用太空环境的高真空、微重力、强磁场、核辐射等综合因素的诱变作用,诱导植物产生遗传变异,从而选育新品种。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是我省唯一专门从事核技术应用研究的科研所,曾先后四次组织全省会员单位,搭载小麦、水稻、大豆等50多个作物新品种上天。其中成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河南省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培育成功彩色小麦,引起不小的轰动。然而几年过去了,曾让人们广为关注的彩色小麦,目前的发展却遇到了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17.
巨穗小麦     
巨穗小麦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的科研人员,历时21年,创造出同时具有多种优良性状并能顺利遗传的6种巨穗小麦新种质。该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有效利用小麦在青藏高原特殊辐射、气象条件下生长所出现的染色体变异,培育出名为“高原ZD单体”的遗传育种...  相似文献   

18.
据《石家庄日报》报道,太空小麦是国家航天育种中心培育的高产优质新品种,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搭载育种材料,经太空辐射突变后连续多年选育而成。2002年4月,第一批太空小麦种子在栾城县“安家落户”开始试种繁育。 栾城县农业开发中心负责人安世禄说,他们共引进“神舟一号”和“太空十七”两个太空小麦品种,经过两年的培  相似文献   

19.
种子的类别分为育种家种子 ,原种和良种。育种家种子是指育种家育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最初一批种子。原种是指用育种家种子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良种是指用常规种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和杂交种达到良种质量标准的种子。以上规定是对所有农作物种子而言的。具体到小麦 ,育种家种子指由育种家直接掌握 ,用来繁殖原种的遗传性状稳定 ,纯度达100 %的那部分种子。其性状代表该品种的标准性状 ,有时也称为原原种。在育种家种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时 ,由育种者在该品种选取足够数…  相似文献   

20.
《农家致富顾问》2011,(4):13-13
我国863课题——“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小麦分子与细胞品种创制”,针对小麦产量提高速度慢、品种抗病性频繁丧失、新技术应用慢的弊端,以品质和抗病为主,兼顾高产和养分高效利用,开发经济实用的分子标记,优化完善小麦玉米诱导单倍体技术,利用分子标记聚合目标基因,建立小麦分子育种和细胞高效育种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