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贸易结构变动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作用。认为贸易结构的改善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必须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联动,使我国贸易结构得到优化,通过传导机制,对城市化进程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城市化与劳动就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长城 《财贸经济》2002,(9):79-79,F003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城乡隔离的条件下进行的,农民被严格的户籍制度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低效甚至无效的劳作.政府考虑就业问题时,主要是将就业视为城市的福利分配和社会贫困救济,从社会政治安定和社会伦理道德角度去考虑.因此,所选择的工业化、城市化方式对就业结构转换作用力不强,就业结构极具低级化、刚性化的特征.本文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城市化方式,选择城市化道路,在城市化过程中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偏差对城市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庆浩  朴松花 《商业研究》2005,(10):112-114
以钱-赛世界标准模式与中国195 2 - 2 0 0 0年城市人口比重与产业结构变迁实证为例可以了解到,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问题在于工业化结构偏差;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偏差,即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乡二元工业结构造成了工业化的进程未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动,从而未能带动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与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通过分析陕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问题,发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的变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等行政因素对中国城市化水平有重要影响.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具有高估的现象,表现在城镇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过高和城镇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较高.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提高城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的比重,改善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同时制定客观、合理的市镇设置标准和市、镇人口统计口径,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真正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就业结构变动的Markov链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河北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中,计算出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结构变动的平均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同时通过设定初始就业结构向量,再利用求得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对河北省未来10年的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就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府“偏爱”与城市发展:以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研究政府“偏爱”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在中国,政府对城市“偏爱”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城市之间行政等级的差异上.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影响城市发展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行政等级越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就越快、城市达到人口规模门槛值的时间就越早,表明政府可以通过赋予某一城市行政等级优势从而促进该城市的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政府主导+市场推动”模式和历史因素、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也提出了中国政府在新一轮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尽管政府在推动落后地区城市发展方面依然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是参与方式应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情况下,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避免由于政府的“偏爱”而导致城市之间发展地位的不均等,最终影响中国城市总体发展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经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经营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发展的理论升华。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经营密不可分,这是从我国城市发展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近些年我国城市经营的实践表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城市经营之路,不仅能够筹集城市建设资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城市化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极为特殊,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人口(或农民工)集团。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城市化模型解释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殊性,并为打通中国城市化推进的瓶颈、解决庞大外来人口集团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以上海为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生态”及其在社会生态金字塔中的“生态位”。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相对恶化,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社会稳定。据提出的城市化新模型和对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的实证结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推进社会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岑国斌 《中国市场》2010,(23):124-125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后,在发达城市中涌现出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这一趋势,对我国处于上升阶段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吸取发达国家城市发展中的教训;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过度城市化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彭晓  李源 《中国市场》2010,(18):90-93
本文在参考国外最新文献,对传统的转换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分阶段研究了上海市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要素在三次产业间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就业结构变迁较为显著的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但这种"结构红利"在各阶段波动较大,且在未来有减弱的趋势;上海市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第二、三产业推动,其中第三产业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后稳固上升,如今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逐渐转移至第三产业是上海未来面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推动第三产业内部优化升级,消除第二、三产业在劳动生产率增长上的差距,这种就业结构变化将会对上海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极为特殊,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来人口(或农民工)集团.试图提出一个新的城市化模型解释中国城市化的这一特殊性,并为打通中国城市化推进的瓶颈、解决庞大外来人口集团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问题提供政策思路.以上海为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外来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生态"及其在社会生态金字塔中的"生态位".外来人口在城市的生存状态相对恶化,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城乡"差异呈扩大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社会稳定.据提出的城市化新模型和对上海外来人口生存状态的实证结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中国推进社会融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源 《消费导刊》2009,(24):35-36
本文在分析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演进与现状,并利用结构偏离度考察就业结构的滞后性。最后提出促进上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刘灿科 《消费导刊》2014,(4):186-186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的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的持续涌入、城市下岗职工增多、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环境不够完等,城市化的过程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现象,这对市容环境和城市秩序造成了很大影响。由此,城管执法应运而生,在解决城市管理存在的长期问题中,城管执法的成立虽然对城市环境的改善,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以及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维权意识的普遍提高,城管执法也陷入多重困局,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成了城管执法当前的一个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6.
向丽 《市场论坛》2016,(3):20-23
如何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获取结构红利,是西南民族地区人口就近城镇化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从结构红利视角,以西南民族地区的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度,得出广西14个地级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状况.结果表明,广西14个地级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整体来看,Ⅰ类地区的南宁市和Ⅱ类地区的柳州市、桂林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相对较好,Ⅲ类地区和Ⅳ类地区的大多数城市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且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因此,本文建议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等方面优化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进而获取人口就近城镇化结构红利.  相似文献   

17.
王乃嵩 《商场现代化》2007,(10):348-3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比较快。城市化,是我们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提得最多的。是否在城市发展的春天过程中,农村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本文就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乡城化思维。以期发展我国的城市,同时也使农村得到发展。在中国“三农”问题中寻求达到城乡统筹发展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经济转型期,我国劳动力市场总量性失业压力较大,结构性失业压力日益突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涵盖领域非常广泛,可吸纳就业人数众多且层次丰富,具有十分明显的劳动力吸纳效应,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经济转型期,在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化、社会分工深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不断演化,产业增加值是影响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演化最重要的因素;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演化密切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演化有着重要影响.促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结构顺利转换,是实现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分布趋势日益合理.但还是存在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通过运用结构偏离度指标来分析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来解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商》2015,(9)
本文运用协调系数从整体上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对此,论文提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就业结构水平,进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