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文献对服务业创新网络治理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服务的基本特性指出服务业创新网络是具有成员之间的高交互性、合作行为的动态性以及知识整合的非制度化等特征的松散耦合系统,归纳了服务业创新网络的类型和架构,并从社会网络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知识基础观等视角梳理了服务业创新网络治理现有研究,提出了一个整合研究框架,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江苏省百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分析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式。研究发现,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多元创新主体作为网络节点、协同创新机制作为网络联接、创新服务平台作为重要载体的创新系统。并据此提出提升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宏贵  杜运周 《特区经济》2009,240(1):294-296
由于企业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建立创新网络成为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本文在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动因和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对企业创新网络研究,重点探讨企业创新网络构建和治理,以期能对企业构建创新网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顾客合作创新已经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首先对与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相近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辨析,然后对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回溯,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国外企业-顾客合作创新的主要研究成果,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陈运森  谢德仁  黄亮华 《南方经济》2012,(12):84-93,106
董事的个体行为镶嵌在所处的社会网络中,并对其治理行为有效性产生影响,但传统的公司治理研究忽视了网络关系的作用。近几年公司财务和治理领域的国外学者逐渐从社会网络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则从董事的网络关系定义、董事网络及其公司治理行为和董事-管理层的私人连带关系与公司治理等领域进行综述。研究发现董事倾向于通过现有和以往的职业和教育背景、职位兼任等建立网络关系;董事网络从管理层监督和政策建议制定两个方面对公司治理有效性产生影响,但证据并不统一;董事-管理层的私人连带关系则降低了董事会独立性,成为实现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手段,更多地带来了负面作用。我们认为,现有研究中董事网络关系的定义边界模糊,衡量其网络位置的分析方法较为随意,且并未区分不同类型董事的网络作用差别。基于此本文指出了在"关系型社会"主导下的中国资本市场董事网络关系与公司治理潜在的研究方向,对国内尚未深入的"社会网络和公司治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了网络问政生态下社会治理实践创新意义,指出社会治理实践创新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了网络问政生态下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具体路径:即制定网络问政发展规划;打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问政生态;健全网络法治环境治理的规章制度;提升网民网络意识;提升领导干部网络问政水平;挖掘网络问政生态下廉政文化的社会治理创新价值.  相似文献   

7.
严仕彬 《魅力中国》2014,(25):247-247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力正在增强,政府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使政府在创新治理方式迎来了新的契机。创新政治治理,防范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将是网络时代政府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考验了新时期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创新理论,从服务业与制造业创新过程出发,分析了服务业创新和制造业创新的本质都是为了增强竞争力。制造业的创新类型以技术创新为主,而服务业创新主要以组织创新为重点。服务业的产品创新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小、渐进性三个特点。另外,对于制造业来说,顾客不参与到创新过程中,对创新过程的作用较小。服务业创新更多的是根据顾客的需求为导向,对创新结果的产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等特征的一类服务产业部门的总称。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对加快经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本文结合已有的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活动中较为普遍的3种创新模式(综合创新模式、融合创新模式以及联动创新模式)进行了相应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品牌合作成为当前品牌发展的主导因素,体现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品牌共建思想的品牌治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能力。本文在深入分析品牌治理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市场主导逻辑、品牌社群理论与品牌共建理论探讨了品牌治理形成的理论基础,并从利益相关者和品牌社群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外品牌治理相关研究,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的品牌治理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公民利益表达提供了新渠道,促进公民参与新形式——公民网络参与的迅速普及。在广泛的网络参与下,政府治理面临着网络参与机会不平衡、参与过程中的民粹主义倾向及参与有效性不足等困境。因此,政府需要着力于优化网络参与环境,强化善治理念指导下的政府治理创新,加快公民网络参与的法制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理论推导验证生产性服务投入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SIENA方法探索产业部门关联网络中节点互动的特质、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发现了网络演化的机制.在产业耦合协调方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调节作用,即双方的耦合协调带动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在产业关联网络演化方面,产品部门之间的技术邻近性与市场邻近性促进联系的建立,开放度较高的产品部门更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联系.为了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应鼓励跨领域合作,加强重点行业开放,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一步融合.  相似文献   

13.
传统意义上,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垂直管理或者横向合作的方式来提供的。随着公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面临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样,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应运而生。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非营利组织、盈利公司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合作性网络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网络治理的应用,着重探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网络治理发展为政府提供高效率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杰中 《科技和产业》2022,22(5):355-361
科技服务业与区域创新系统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在概述福建区域创新系统和科技服务业的基础上,阐述科技服务业耦合发展内涵,进而构建评价模型,运用熵权法实证分析耦合协调性。结果表明,样本区域系统在观测期内的耦合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分化明显,整体呈现出“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格局,耦合发展亟需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中期以来,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且持续快速的发展,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及研究.文章将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并归纳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徐宁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0):89-91
网络治理作为一种以协调与维护为目的的新型治理模式成为治理虚拟企业的有效模式。市场导向型与战略导向型虚拟企业因在组建方式、联结纽带、主从关系与成员关系等方面存在区别,其治理问题的产生机理及治理模式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前者的网络治理模式是以权力治理机制为主、以外部市场治理机制为辅的权威型治理模式;而后者的网络治理模式是以社会资本治理机制为核心的协调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周刊》2004,(1):34-35
2004年交通运输、仓储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会有所发展,但相对增长有限;而金融、保险、旅游、通讯、商务服务、科学教育和社会服务业增长迅速,比重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复杂多变的交易环境引起了企业间交易治理机制的极大变化。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确保企业间交易顺利进行,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理清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关系。深入了解上述两种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并辨清两者的关系特征,对于企业有效治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服务业产业特性是服务业所特有的产业性质,在于服务生产的结果只能以过程的形式存在。这样的产业特性使服务生产呈现排队性、产品的综合性和难以储存性、质量的波动性、价格机制的弱化、设施的依赖性、服务顾客的亲和性六大特点,同时使服务业创新特点表现为顾客和一线员工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较少采用实验室研发模式、更偏重于软技术创新、使得解决服务生产问题成为服务企业创新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公司战略决策凸显了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交互作用下的战略治理问题,公司战略治理的核心就是设计一整套能使董事会与高管层有效参与公司战略治理的制度安排,旨在为公司构建和维系可持续竞争优势构筑制度平台。本文首先界定了公司战略治理的内涵,然后从理论视角和治理主体两个方面展现了公司战略治理的研究现状,最后在分析现有研究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董事会与高管层竞合关系的公司战略治理研究框架,并指出了若干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