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文章以21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刻画了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演进特征和优化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经历了从1982-1986年的政府一元主体主导,到2004-2012年的政府、市场二元主体协同实施,再到2013年之后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实施阶段,现已逐步向"多中心"供给与治理体系迈进,但社会参与度仍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九大领域(水利、电力、公路、网络、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保障)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中三类工具在农田水利领域均使用较多,在住房保障领域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阐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市场参与主体基于利益驱动的非强制性供给需要以动员机制为保障.市场参与主体供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动机很明确,利已也可能利他.市场参与供给和政府主导供给的最大差别在于政府主导供给是政府权力的强制性安排,而市场参与供给是自愿动机的结果.政府主导供给公共产品是政府职能使然,而市场主体的参与是基于他和自愿权衡的结果,不带有任何强制性色彩,是以利益诱导为前提,依靠动员机制实现乡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筹资.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转型期完善农村治理的核心,本文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基础,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应该通过"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基础、第三方推动、农户参与"的多主体参与机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制度供给,协调农村公共产品各供给主体之间的利益,优化激励机制设计,促进激励相容,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  相似文献   

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影响到国家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是水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补短板"的有效措施和具体表现。通过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案例的调研和整理,分析典型地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总结加强政府引导、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建立长效机制和深化综合改革等经验启示,为进一步推广农田水利建设PPP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唐健  彭钢 《农村经济》2020,(8):91-99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主体责任问题。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考察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构建现状,发现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存在模糊性,其根源在于混淆了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和家庭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关键是没有解决"谁来养"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社会化养老主体责任不明确。因此,需要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域下建立供给主体多元、均衡参与、职责明确、有效合作的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最终实现新时代农村社会保障权责更加合理配置、发展更加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剖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的演变过程,分析了供给主体成分的变化和供给主体现状;借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两个多元供给主体的案例采说明供给主体多元化这一趋势.论述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的关键是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爹元供给主体以及如何明确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权责关系.研究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来构建农村基础设施多元供给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和权责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服务创新弥合农村数字化需求鸿沟的视角,考察广东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匹配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营销需求的过程,以研究地方政府如何创新性地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进而达到满足农村快速增加的数字化需求的目的。研究发现:广东省“12221”市场体系建设行动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表现为地方政府构建公共服务生态系统,以营销行动推动系统中多元主体的服务资源与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化需求匹配,实现价值共创,从而达到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营销的目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成功实现的原因在于,多元主体的长尾式数字化服务供给对接了农业经营主体广泛细分的、小众场景的、个性化的长尾式数字化需求;地方政府的系统服务提供了实现数字化营销所需要的便利条件和转换因素,使农业经营主体得以突破可供性约束,数字化营销可供性得以实现;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共创价值保证了参与各方获得相应收益,从而能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农业经营主体获得的数字化营销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全产业链拓展数字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余佶 《农业经济问题》2006,27(10):21-24
本文基于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剖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历史与现实情况,指出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准公共品和俱乐部品性质建立政府、社区与市场供给的多方供给模式。包括界定各级政府财权事权范围,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通过新的投工投劳与“一事一议”制度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供给社区性基础设施;明晰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吸引市场力量参与盈利性基础设施供给管护等。  相似文献   

9.
与传统社会下乡村的封闭治理不同,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内外多主体交融的治理。文章在分析各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时触发的原生与次生性风险基础上,提出利益博弈是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风险形成的天然基点,为平衡各方利益,应坚持多元利益观,构建以党为中心的多元治理风险防范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以党为中心、政府重点参与、村民自治组织为中坚、村民为主体、社会其他力量为辅助的多元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中乡贤主德治、政府主法治、村民主自治,党委全面领导的协同治理机制,巩固党在基层的领导地位、发掘乡村自身潜力、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调合作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应运而生。网络化治理理论强调以多元主体治理网络为载体、以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为导向、以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实现公共价值为目标,它弥补了传统官僚制政府治理的局限,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由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参与,由治理主体等级—权威关系转向自主—共治关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合作信任机制则成为网络化治理视域下优化国家治理主体结构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加强其建设和管理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稳定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调整和改革主要是由政府推动,而如何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中来,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式管理的影响因素具体展开描述性分析,指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户参与式管理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鉴于农民社会保障的"多元三维"制度模式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多元三维"供给模式框架入手,阐述其三个维度的主要内容,继而分析"多元三维"供给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重点论述了"多元三维"供给模式的实施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构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供需的均衡机制,主要从建立有机衔接农民需求的社会保障供给机制、实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及明确界定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责任主体等方面提出构建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供需均衡机制的综合策略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3.
王蕾  向慧伶  马海良  杜栋 《水利经济》2023,41(3):113-122
基于社会规范视角,从描述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个人规范3个维度构建社会规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实际调查得到的1 076组农户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入包括亲友信任、村民信任以及一般信任在内的人际信任为中介变量,探究社会规范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供给行为的传导路径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规范中,描述性规范和个人规范对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行为具有正向作用,命令性规范则具有反向作用,社会规范、人际信任均对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供给行为具有积极作用,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供给行为的影响主要为直接效应,人际信任则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正>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幸福感、快乐感,促进形成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要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为人们提供增量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一是文化供给主体要一主多元,形成以政府为主体,多元配合的有效供给体系。农村文化公共性愈来愈强,只有政府才能满足农村人口公共文化的需求,并能充分体现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二是文化供给内容的多层次性。乡村文化蕴含着农业文明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其重  相似文献   

15.
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机制市场化是我国未来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变革的方向.文章秉承这一基本思路,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初步考察了我国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安排及绩效的基础上,提出转轨体制背景下应构建一种"政府诱导、市民参与、第三方介入"的"公导民办"的以"民营化"配置理念为核心的"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新制度,分析了政府诱导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选择依据、供给范围、运行模式、制度安排等基本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制度变迁和福利文化的相关理论,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70年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进行了讨论。分析表明,70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经历了"传统家庭养老-集体养老-新型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等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二元"架构具备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农村养老保障产品长期供给不足,引致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本持续增长,进行城乡统筹的所谓"转轨"成本较高。市场化参与力量相对缺失,农村养老保障的多元主体供给体系难以构建。由于可能存在的"小农意识"和短视行为以及关于养老保险产品的悲观预期,农民群体的主动参与意愿相对不足,引致这一群体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未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7.
依靠群体力量和集体行动保障乡村基本公共需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宗族共有、村社公有、亲族伙有共耕、邻里互助等原始氏族公社、农村公社的集体生产、生活及公共品供给方式,在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和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之中仍可觅其踪迹。人民公社时期"民办公助"模式、自农村改革至废止农业税期间的"三提五统"和"两工"模式,本质上都是将农民集体作为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后农业税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模式强调政府财政投入。新时代村落公共产品供给,应着力构建公共财政兜底、村组集体保障、基层经济社会组织参与的多元公共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私人物品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的同时,公共物品供给短缺和低效的局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公共物品的高成本与非均衡供给、反公共物品现象及派生外在性问题是我国公共物品低效供给的主要表现.提高我国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必须推动政府、社会和市场三位一体的多元化供给格局的构建,逐步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并让公众切实地参与到公共物品的生产与提供过程中来.  相似文献   

19.
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模式对推进中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按照服务供给主体的不同,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分为村民自主供给、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多元共治4种主要模式,通过对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地调查,深入剖析和比较了4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4种模式各有利弊,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村"两委"群众基础好、有资金支持的村庄适宜推行村民自主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的乡镇适宜推行政府供给模式;政府治理能力较强、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乡镇适宜推行市场供给模式;各相关主体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且有完善联动机制的乡镇适宜推行多元共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湖州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供给和运营模式。同时,也面临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资金不足、供给制度亟待完善、运营缺乏长效保障等现实困境。多中心治理理论认为,公共产品的供给结构、供给方式和供给制度的多元化,可以调动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文章认为在实践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可以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成果,运用项目区分理论转换公共产品属性,发挥多中心治理的优势,通过完善多中心决策机制、健全多中心供给机制、整合多中心监督评估机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的高效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