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中国1994第1季度到2012年第3季度的数据作为样本,对经典的McCallum规则进行了理论回顾和实证模拟,在此基础上,逐步添加了汇率和外汇储备等因素,将固定系数的McCallum规则扩展为三个变参数的McCallum规则,并对扩展模型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总体遵循McCallum规则,其原式可以用来衡量中国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汇率和外汇储备因素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是金融的核心。本文探讨了我国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内涵及实践,分析了2014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新特点及面临的挑战,对基层央行执行好稳健货币政策提出建议:加强稳健货币政策传导的及时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前瞻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针对性;增强稳健货币政策执行的协同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高稳健货币政策操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泰勒规则对我国货币政策实践的实证检验证明:泰勒规则能够为我国实行利率调控提供一个基准,并能判断货币政策的松紧,也说明泰勒规则确实能为我国的货币政策运行提供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放经济DSGE模型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开放经济的DSGE模型框架,对我国货币政策规则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得出,相比于单一使用货币供应量规则或利率规则,混合规则下,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而技术冲击所引起的产出波动较小,通货膨胀波动略大。因此,我国更适合使用混合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给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做出了由"从紧"到"适度宽松"再到"稳健"的适应性调整。但商业银行的赢利属性容易造成其经营目标与国家货币政策发生背离,从而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通过对货币政策调控与商业银行信贷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对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2010年12月3号,中央政治局表示2011年的货币政策将从2010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国内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此转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银行在对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中,存在调整力度较弱、结构调控功能不强和政策工具有限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在将"稳健"货币政策更名,明确其取向的前提下,加大调控力度收紧总量,同时注重结构调控,发挥信贷政策作用,并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和不断改善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稳定适度增长,以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8.
定向调控货币政策旨在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和结构失衡问题。基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特点系统分析定向调控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对不同定向目标的影响效应,可以为更好发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了巨大挑战,货币政策是否调控股票价格成为当前货币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实际,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传导机制和政策工具几个方面分析了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挑战。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建议当前股票价格还不宜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内,但不能忽视对股票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依然是稳健货币政策。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只能部分满足固定汇率制下的模型(经典M-F模型)所假设的条件,但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应当是有一定效果的。在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社会资金流动性过于宽松的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拓展稳健货币政策新机制,不断提高稳健货币政策内外平衡的主动性,合理调整要素价格,积极创造稳健货币政策的转化条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充分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了基础货币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取得了显著的货币政策效应,使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进入2003年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出现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情况,导致投放迅猛,物价指数开始逐月攀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开始由反通缩逐渐转为防通胀.中央银行将适度控制信贷总量,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关注控制通货膨胀率.今年国家确定的金融调控目标为M1、M2增长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2.6万亿左右,均低于去年水平,控制信贷过快增长的政策意图比较明显.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人民银行来讲,如何正确处理执行国家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工具。本文从简述两大政策相互关系入手,着重评析我国五年多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并配合稳健货币政策的成就、作用与存在问题。指出今后一段时期仍须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两大政策配合运用的层次。  相似文献   

13.
就业歧视在各国经济实践中普遍存在,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就业歧视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的影响,较少关注其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是货币政策影响宏观经济的重要渠道之一,就业歧视可能通过影响劳动力市场改变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现实经济中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众多,其中就业机会歧视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观认定雇用某一类型劳动力将产生额外成本,导致企业对该类劳动力的雇佣量少于最优雇用量,进而使社会就业总量减少。基于此,本文构建无就业歧视和存在就业歧视两种情形下的两主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TANK—DSGE)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二阶矩匹配法等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无论货币政策当局执行何种货币政策(标准泰勒规则、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无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扩张性货币政策均会促进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物质资本租金率和整体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增长;与无就业歧视的情形相比,存在就业歧视情形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消费、投资、就业的促进作用变小,而对物价上涨(通胀)的促进作用变大,即就业歧视会弱化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积极效应并强化其消极效应;就业歧视的存在会降低货币政策实施后产出和就业的持续性、提高通胀的持续性,同时也会扩大产出、就业和通胀的波动性。总体上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就业的促进效应在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就业扩展型泰勒规则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就业的目标;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产出的促进效应在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下最强,且就业歧视的负面影响最小,因而选择盯住平均通胀型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促进产出增长的目标。相比现有文献,本文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一是从经济政策有效性角度探讨就业歧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面影响,二是构建TANK—DSGE模型考察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的影响,三是从提高政策有效性角度为不同宏观经济目标下的货币政策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揭示了就业歧视对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效应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减轻就业歧视不仅有助于就业和收入公平,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因而需要构建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不断减少各种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已经很难适应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的手段.国外利率规则的实行已经近30年,而我国仍然实行货币供应量调控方式,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引导.因此,应该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尽早采用合适的利率规则,降低经济的波动性,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效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中国1998年到2007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大小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调控三种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机制和作用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其组合在发挥货币政策内部传导作用上是中长期有效的。在当前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继续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导、存款准备金率调控和利率调控相配合的“三位一体”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建设,并配套实施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16.
本对我国现行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如何继续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广大金融工作对当前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更好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货币政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存在地区间的现实差异,文章采用2006-2013年的月度数据,在讨论价格型与数量型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层面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较其他两个地区更加明显,但长期数量型货币政策会导致房价上升。价格型货币政策对三个地区的影响趋势相近,并且价格型政策对各地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比数量型政策更有效。所以中国应差别对待各地区的政策调控,不可“一刀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因素开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本文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涉及到的调控主体、传导渠道和微观主体出发,对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求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按规则行事还是相机抉择是中央银行的两个替代性选择。本文基于Barro&Gordon模型,运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对相机抉择和规则下公众与中央银行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更清楚地揭示了货币政策的动态一致性。在相机抉择下,中央银行没有能力做出低通货膨胀的承诺,将产生毫无意义的高通货膨胀。规则是一种承诺,中央银行通过做出承诺来约束自身的行动空间,有助于将不受约束的未来政策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实现政策的动态一致,经济达到一个更有效均衡。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及宏观政策的有效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反通货紧缩过程中,引伸出两个政策问题:一是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二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组合有利于反经济周期。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公众预期的非对称性。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是反通货紧缩的有效政策组合。在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后,中性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符合理论与现实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