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的新兴,要求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其中亟待确立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然而,现行法律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存在诸多限制,因此有必要从法律上确认检察机关、环境保护组织及利益关系人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2.
原告资格的确立是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应确立的原告范围,将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的概念是什么?可以界定为:在环境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或可能受到损害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简而言之,就是谁享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许多方面的都获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发展恶化带来的严重障碍,它一直影响着并挑战着公众的敏感神经。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环境公益诉讼已成为环境公益的一种强有力的司法救济。中国的国家诉讼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制度,但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需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发展的各个方面都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护。本文通过简单分析中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起诉主体,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异同,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标准的界定及未来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肖轶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28-231
近年来,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改程序的启动,关于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探讨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联系中国现行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法趋势,结合当事人适格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来看,认为,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应当把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能性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论证,并且适当放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中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制度应当效仿域外各国走向多元化,通过弥补立法上的空白,赋予公民、法人及社会团体原告资格,而不宜再将针对侵害社会公益的行政行为之诉讼任务交与检察机关,以此顺应行政法治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来保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修订《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将公民排除在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之外。传统诉讼制度理论中,基于福利经济学家和经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将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限定为环保职能部门。而现代诉讼制度中,公共选择选派将"经济人"假设推广到政治领域,从而否定了经典经济学家的观点。环保职能部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寻租"现象,又使公民个人成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具有必要性。我国今后立法中,也应当进一步拓宽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赋予公民个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6.
试论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佳 《经济研究导刊》2009,(17):196-197
公益诉讼制度作为一种维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手段,其出现标志着法制建设水平的提高。要建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首先要从诉讼主体方面确立原告多元化制度,并通过立法拓展现有的诉讼主体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加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列中,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对恶意的滥诉予以限制,构建起相对完善的公益诉讼主体制度。  相似文献   

7.
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必须首先解决原告资格这一核心问题。目前,学术界对于检察机关、公益组织的原告资格已达成共识,而关于公民的原告资格争议颇大。从域外相关制度考察以及法理基础、文化环境方面分析,认为应赋予公民以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并在制度构建上提出若干设想,以体现公民公益诉讼既要维护公共利益,又要防止恶意滥诉行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法治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保护环境以及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逐渐增强。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保护环境的重要法律武器,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适格的原告主体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核心部份,实现原告主体的多元化,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以及环境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现行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是模糊的、缺位的,其应当确定为环保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9.
王妍 《经济研究导刊》2013,(14):268-270
随着社会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这对民事环境公益诉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但2012年新民诉法修改增加了环境公益诉讼的内容,但其中对诉讼主体只做出了泛泛的规定。逐步阐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之含义,并通过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阐释实践中民事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范围,分别从检察机关、公民、行政机关、其他组织4类主体进行深入理论探究,并对未来关于民事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做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依据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的规定,受害者可以提起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诉讼。由于单个受害者的经济实力以及诉讼能力远不及污染企业,为了弥补受害者个体诉讼能力的不足,我国可以参照西方国家的环境公益民事诉讼制度,赋予环境公益组织有限的诉权,给予他们适格原告的身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充分保护广大民众的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1.
保护环境公益是环境保护最重要的方面。在目前的中国,环境公益受到损害主要依赖于行政机关的救济。然而,仅仅依赖行政救济不足以保护环境公益,我们还需要司法救济。环境公益的司法救济途径有二种,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二者在诉讼目的、诉讼主体、举证责任、诉讼效果等方面具有诸多的相同点和差异,比较它们的异同对于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际贸易的深入发展,倾销与反倾销的问题日益突出,而对“公共利益”的考量则是决定反倾销措施是否实施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反倾销之“公共利益”原则问题,接着分析了该原生的原因,然后指出该原则在我国反倾销立法中的现状,且就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军。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日益深化,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思考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焦点,其中,对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资格更是不断进行着深入的探索。通过对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环保民间组织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探讨,为环保民间组织在未来环境公益诉讼中路径的选择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Corporate governance has long been a concern for industrial economists but not typically a centrepiece of policy. One reason is that policy design has been based on a market‐orientated approach to the theory and impact of the firm. In contrast, this paper is rooted in a strategic decision‐making perspective that makes corporate governance a central policy issue. Moreover, whereas responses to corporate scandals have focused on shareholders wronged by managers, we see the significanc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very differently. Merely to punish managers who fail shareholders is to ignore systemic failures, namely that, by design, managers are not democratically accountable to all interests in corporations’ activities. The impact of modern corporations turns crucially on who governs. In practice preferences over strategy vary across actors but not all interests are currently being represented in decision making, resulting in a failure to govern in the public interest. As solutions, we consider the design of company law and also more immediate ways forward, focusing on regulation and democratically controlled public agencies. Our prime concern is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active, effective citizens. Throughout, the arguments are illustrated using example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and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5.
李展 《经济研究导刊》2011,(33):137-139
何为“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公共利益”?这是近年来农村土地征收中的焦点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土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引发了大量的冲突和社会矛盾,而导致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深层原因在于公共利益被泛化,使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经常出现滥用征收权、征地范围扩大化以及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必须明确地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通过探讨公共利益的内涵、界定方式及界定主体,最后对公共利益界定的立法程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一体化、地方利益冲突与利益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区域利益与地方利益之间存在一致性与差异性、群体性与集中性、中观性与微观性的矛盾属性,导致区域合作中的地方利益冲突无法避免,且利益冲突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等诸多领域,阻碍了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了协调利益冲突,亟待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完善利益分配协商、利益分享与补偿、利益争端调解、利益共享等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环境行政诉讼制度作为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推动我国环境法制楚设,促进环保领域依法行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环境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方面的立法现状.并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应借鉴环保先进国家的相关立法及实践经验,以完善我国环境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林燕 《铜陵学院学报》2006,5(4):53-54,84
传统的诉讼法理论和现行的诉讼法有关规定都主张原告应该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因而当消费者公共利益和整个商业秩序受到侵害时,公益便陷入了缺乏实际的司法救济状态。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原告主体资格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完善,以期通过原告资格的完善,建立消费者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相似文献   

19.
税收体现了国家与公民之间的财产关系,公民纳税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对价,为保证税收真正地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当代法治先进国家纷纷建立了保障纳税人用税监督权得以实现的纳税人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纳税人诉讼制度不但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