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解决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宁夏银川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消除“零就业家庭”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重点的“社区就业工程”,并在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
石庆新 《中国就业》2007,(11):20-21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摆在每一所高等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由单纯的计划分配体制转变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新机制.其核心和实质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内在功能,实现大学生在这一高层次人力资源中的最佳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二个作用: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发挥满意就业的“桥梁”作用;发挥充分就业的服务作用。指出职业指导在推动中职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存在的二个主要问题:职业指导在促进满意就业中存在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影响就业稳定;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产生充分就业中“人职、能职”脱节。  相似文献   

4.
“抓好基层就业是扩大就业并实现充分就业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基层就业工作,推进实现社区充分就业,才能为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和实现全社会的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抓好基层就业是落实就业政策的重要支柱,只有基层平台的工作人员承担起政策宣传、政策具体经办等细微工作,才能保证各项就业政策落实到每一位劳动者;抓好基层就业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的重要基础,只有基层就业平台的建立发展和作用发挥,中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才能做到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5.
五奎 《中国就业》2009,(8):49-49
新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朱性福提出,全力构建关注民生“五张网”:一是构建社会充分就业网,使人人享有就业机会。开展“两充两满”(即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和满员行业、满员企业)创建活动,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7万人。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现阶段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作为劳动保障部门,肩负着组织和实施此项工作的重任,更应针对当地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积极探索放大效应,推动本地实现充分就业和异地有序转移,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关于就业工作的明确要求。高校毕业生是青年就业工作中的重点群体,地方高校应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就业”工作格局,搭建大数据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结合毕业生就业流向分布特点加强访企拓岗,实施“高校-家庭-企业”就业培育协同机制,立足“一类一策”加强未就业毕业生帮扶指导,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杨雄  丁杰 《中国就业》2007,(4):53-54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从坚持把社区就业作为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主攻方向,着力强化平台建设,不断放宽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就业援助,2001年以来先后开展“促进就业先进社区”、“再就业样板社区”等创建活动。2005年起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补区”活动。近日,经江苏省劳动保障厅的考核评估,该市已有99个礼区达到“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占全市社区总数的60.7%,所有“充分就业社区”实现了“六到位”。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明确要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要求,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十九大以来一以贯之的“就业优先战略”统领下,党中央对就业工作战略目标作出了从“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明确转换,凸显了就业工作战略性、优先性、基本性的重要地位,彰显了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的时代使命,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就业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创业工作进社区,是实现全民创业的前提,是扩大就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基础。近年来,济南市槐荫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区委提出的“服务群众年”活动,为解决就业难探索出的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和后续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模式,正在产生“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截至5月底,槐荫区通过这一模式已培养创业带头人400余人,带动900多人就业,促进了全区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正>充分就业的蓝图充分就业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状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城乡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出发点。二是市场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渠道通畅,劳动者流动就业、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环境良好,这是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兴安盟在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中,紧紧围绕“实现充分就业”这一创建主题,牢牢抓住服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这一创建重点,全力突破开发就业岗位这一创建难点,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自2006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已累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90个(其中充分就业模范社区12个,不含2009年),占全盟社区总数的61%;2009年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新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2个,占未创建社区的38%。  相似文献   

13.
建设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小社区实现大就业,使家家户户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居民实现就业。是海南最终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十六大报告中,读到8项经济建设和改革,其中涉及就业和社会保障改革的就有两项,在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将就业提高到“民生之本”的地位来看待和认识。就业问题,可谓一道世界级的难题。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充分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整体而言,目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就业》2011,(11):1-1
荐言最近,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一揽子就业方案,试图以此来挽救经济复苏中就业负增长的困局。但却遭到国会否决,理由是上一轮救市计划实行后,将失业率降到8%的目标并未实现。这一实例最生动地表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关系,是当前摆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对于中国来讲,也是如此:“十二五”时期,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为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并推进“充分就业”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葛炎 《中国就业》2007,(1):48-49
湖州市于2006年3月在市区114个社区中选择了39个社区作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试点单位,截止2006年9月底,39个试点社区已开发岗位2500多个,使2460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68人,达到了消除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失业人员家庭“零就业”目标,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各项年度考核目标,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17.
<正>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就新征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战略部署。“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毕业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其就业质量不仅是反映一所院校人才质量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生活一个突出的矛盾。就业和再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对于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营造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业和再就业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是改革持续深入进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我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并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纲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保障》2010,(8):14-17
在“十二五”就业规划的编制中,专家们纷纷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基层就业成为扩大就业并实现充分就业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0.
丁杰 《中国就业》2008,(4):46-48
去年,劳动保障部在沈阳召开全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座谈会,全面部署“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并具体提出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等要求。所谓“充分就业社区”,根据座谈会上张小建副部长讲话精神,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充分和素质的提高;二是就业渠道畅通,市场化就业和创业环境宽松;三是适当的、社会可承受的失业率,失业人员有基本保障,并处于积极准备就业状态。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功能,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推动社区就业工作,进而为构建和谐社区、改善民生、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