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已形成共识——节约更多的成本.招聘合适的毕业生。毕业生想要找到合适、理想的工作,就要认清就业市场的走向,充分利用就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本文对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技能进行分析总结,并依据调查结果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主要技能。  相似文献   

2.
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广泛社会关注。众所周知,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就业数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就业质量问题。而现在众多高校仅仅对毕业生的就业数量进行考察,用极高的就业率来吸纳更多的新生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高校进行教学改进和创新,更不利于高校毕业生规避就业风险及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更能使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现状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本文基于统计学的视角,以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提供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3.
苏卫芳 《中国就业》2007,(10):27-28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的发展步伐。但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据有关方面统计,去年共有120多万大学毕业生在离校时没有就业,加上今年即将毕业的495万名大学生,求职的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00万人以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就业》2013,(10):28-29
广东是高校毕业生生源大省、就业大省。近年来,该省高校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从2006年的21万人到2013年的44.2万人,年均增加11%。2013年在该省求职就业毕业生达70多万人(包含入粤求职和往年未就业毕业生),占全国近1/10。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其作为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完善和落实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取得明显成效。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着力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省人大出台《广东省实施就业促进法办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6.
王超 《中国就业》2011,(5):18-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块难啃的“骨头”,给求职大学生、学生家长、学校、政府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而在用人单位方面,却又常常有很多岗位寻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胡盈 《人力资源》2005,(7):60-61
农民总是盼着好年好景好收成.而大学生呢?“看家国人生,求生存发展”说得有些大了,但他们希求“教育改变命运”却是实实在在的,今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门槛到底有多高,他们的“就业安全”是政府和市场要共同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付爱敏 《活力》2011,(14):56-56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校毕业生不是积极应对就业形势,而是陷入了诚信求职的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不诚信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公众形象,而且扰乱了正常的就业秩序,使目前的就业大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宜春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创新服务工作模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六进高校”活动,有效帮扶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仅2009年,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对接就业创业4684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519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134人,为宜春建设“亚洲锂都、宜居城市、森林宜春、月亮之都”提供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0.
袁义斌 《中国就业》2010,(10):62-62
为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湖南张家界市劳动就业部门加强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传、信息发布、职业介绍、创业培训、就业帮扶等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努力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9月8日.在全市启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  相似文献   

11.
就业“超市”让选择更加多元 江西省九江市就业局倾力打造“线上+线下”就业“超市”。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和“高校毕业生招聘周”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和就业直通车活动,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力促就业无死角。1-5月,九江市共举办226场招聘会,1419家企业108692个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求职需求。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就业》2014,(10):14-15
近年来,句容市始终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摆在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健全政策、完善服务、搭建平台,全方位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政策引领,开扁就业之旅 句容市打出政策扶持组合拳,出台小微企业及高新企!啦吸纳高校毕韭生奖励办法,鼓励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落实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大学生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青海省人才交流中心与青海中国移动合作,结合本地实际搭建了就业12580求职平台,开辟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4.
进入2006年以来,我们不断看到“就业形势及其严峻”、“大学生预期薪酬降至1000”等相关新闻见诸报端。中科院专家此前表示,2006年中国就业压力达到峰值,据人事部《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及2006年需求情况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15,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愈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和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2006比较之2005年又增加了22%。  相似文献   

15.
济南市积极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之路。推出了“053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计划。其基本内容是:“0”即力争特困家庭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动态消零”:“5”即实施“岗位拓展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就业服务计划、就业见习计划、就业培训计划”等五个计划:“3”即积极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招募300名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基层从事支农、支教、  相似文献   

16.
根据多方面的考察和了解,作为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体是不容乐观的。除了少数知名度较高和办学层次较高的民办高校就业率较高外,多数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冷、求职艰难,甚至遭到用人单位歧视的现象非常普遍。目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存在“一高两低”的现象,即就业成本高,就业层次低,就业底薪低。找出民办高校就业现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就业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大学毕业生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从最初的文凭较量,发展到了“价格战”。2003年,辽宁某高校一些毕业生为了挤进自己向往的单位,率先主动提出了“零工资就业”,拉开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价格战”的帷幕。此后,在北京、上海、青岛、杭州等东部沿海大城市相继出现“零工资就业”现象,特别是今年愈演愈烈。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0.8%的被调查者处于“零工资就业”的状态,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就业》2013,(5):59-59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去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不足三成,而放弃就业转而考研的人数也达到历年最。“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临。毕业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他们的就业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9.
韩雪  童辉杰 《中国就业》2007,(12):16-1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大学生毕业就业越来越多元化,已有的就业“辉煌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就业难的局面。从全国范围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就业竞争力最强、就业压力最大的区域。这一带的高校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批的毕业生,加之外省市毕业生的大批涌入,每年的就业一直是各高校就业办、当地政府以及国家所重视的问题。各地政府或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或集中举办大型招聘会,或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这些政策实施的同时,我们更关注这些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状态.包括心理状态、身体健康及衣食住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应包括毕业前和毕业后。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以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多元价值观,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结合,在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社会适应、职业道德、创业教育等方面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指导和帮扶,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