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青  刘志远  张健 《金融论坛》2007,12(2):27-33
本文分析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背后的心理动因,并以不良贷款拨备与剥离作为银行放弃对不良贷款恶性增资概率的替代指标,实证检验了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通过对2005年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的更替与其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对银行董事长、行长的更替带来不良贷款拔备与剥离的增加,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银行放弃不良贷款或对贷款质量有更稳健的认识,从而降低不良贷款恶性增资产生的概率.此外,退出董事的资历影响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且为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2.
3.
不健全的拨备规则可能加剧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危机后建立微观反周期机制的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拨备规则.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经验分析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虽不能消除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其较好地解决了拨备的充足性及其"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势严峻,再次成为焦点话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和银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市银行的利润几乎全部处于下降状态,2015年三个季度的拨备覆盖率不但逐季下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甚至已经接近150%的监管红线,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承受能力正不断减弱。本文针对16家上市银行重点分析了不良贷款的行业、地区分布和贷款对象的结构特征,发现2015年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华东及沿海一带,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公司不良贷款高于个人,而且随着不良资产规模的扩大,行业及地区的范围都会有所扩散,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问题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梁爽  林红 《中国外资》2010,(8):56-57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其产生原因也比较复杂。在未来经济形势还不明朗的当下,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文运用事故树法结合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机制,并重点以企业无偿债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为对象,从银行规范贷款与不规范贷款两方面入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其产生原因也比较复杂.在未来经济形势还不明朗的当下,银行做好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本文运用事故树法结合金融危机发生时的情况,分析银行不良贷款产生机制,并重点以企业无偿债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为对象,从银行规范贷款与不规范贷款两方面入手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999至2010年12年间国内14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为基础,立足于随机前沿效率分析原理,利用参数估计SFA分析法,评估分析金融改革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与成本效率分布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1)成本效率估计在引入或不引入不良贷款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2)在引入不良贷款的估计模型中,国有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呈改善趋势,否则,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否引入不良贷款率,股份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均呈改善趋势;股份制银行成本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3)未能发现资产规模、权益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的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不良贷款对成本效率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代云彬 《中国外资》2022,(14):112-114
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金融体系的稳定。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与经济下行和部分行业去杠杆具有直接关系,如何从更深的层次探究推升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恶性增资视角,以2001~2010年采用SEO方式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定向增发对缓解大小股东代理冲突的作用。结果发现,定向增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代理冲突,抑制了恶性增资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将样本扩大到包括非SEO融资的公司,发现公开增发或配股的公司恶性增资发生概率较高,定向增发和债权融资无显著差异。对于发生恶性增资的公司,SEO融资的公司的恶性增资程度均显著高于债权融资公司,这进一步说明相比于公开增发和配股,定向增发能起到一定的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决策责任和恶性增资的关系,目前有三种研究结论:对投资失败负责的决策者才有恶性增资倾向、无论对投资失败是否负责的决策者都有恶性增资倾向、无论对投资失败是否负责的决策者都没有恶性增资倾向.这些结论互相矛盾,甚至相反.针对这一现象,在自辩理论的框架下,运用数学分析方法构建的决策责任、项目认知和恶性增资之间的关系模型表明,恶性增资行为取决于不同决策责任下的原生性认知和失调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创新不断,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些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但同时也增加了新的金融风险。去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业带来了重大影响,许多金融机构纷纷陷入困境,至今仍难料结局。如果总结一下近20年来金融领域中的重大风险事件,可以看出,金融风险发生的频率在加快,风险损失的数量在加大。  相似文献   

12.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对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已有的几种典型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即现金流折现法、动态准备金法、压力测试准备金法和基于马尔科夫链迁移矩阵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本研究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关于加强金融监管,把降低商 业银行不良资产作为中心工作任务的要求,实现今后三年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每年平均降低不良贷款比例3个百分点的目标,根据人民银行总行的部署,最近南昌监管办组织人员分别对工作、中行、建行江西省分行所属8个二级分行2000年下半年新增不良贷款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认真分析了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力 《甘肃金融》2010,(4):31-33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成因作为经营资金融通业务的机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核心业务。但是,长久以来,贷款不良率成为困扰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1999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剥离了4大国有商业银行近万亿元不良资产。自2002年以来,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即4大国有银行和其他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  相似文献   

15.
实现金融稳定是各国中央银行追求的政策目标,金融机构运用公允价值会计制度有它合理的一面,但发生金融危机却会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公允价值会计影响金融稳定的直接动因——顺经济周期性进行分析,最终诱致谨慎性金融监管失效。通过引入借鉴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策略——动态拨备制度,较好缓解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性,有助实现金融稳定目标,并提出相应的现实路径安排。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商业银行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但是,较高的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一直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我国不良贷款的产生已成为目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林东阳 《福建金融》2014,(10):65-67
当前,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入手,分析造成不良贷款上升的因素及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有效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疫情爆发以来,为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加快复工复产,商业银行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让利实体经济,降低贷款利率、执行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加快风险化解和筑牢风险防线,加大不良认定力度和不良核销幅度,增厚拨备计提,经营业绩出现一定程度下滑。本文对33家A股上市银行1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2020年上半年共实现净利润8227亿元,同比下降9.3%,净利润下降直接影响银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加之逆周期调控政策下银行信贷投放力度不减,资本金承压。  相似文献   

19.
赵建刚  王全化 《西安金融》2001,(1):18-19,17
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我国政府采取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5年以前发放的、截止1998年形成的不良贷款通过剥离,交由新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重大决策,是提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大举措,对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截止2000年6月末,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基本结束。笔者近期选择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省分行,对其剥离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这一举措值得肯定的同时,还有数额不少的不良资产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银行业不良贷款加快暴露。本文以2012年3月-2015年3月的浙江省银行机构为样本,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不良贷款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指标、企业亏损面、贷款担保方式(互保联保类贷款占比)等三个指标对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影响最大,且均呈正相关关系;信贷规模、投向行业集中度、贷款投向企业结构、多元化经营水平等指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有显著影响。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