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互馈机理与区域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厘清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馈关系,为乡村发展转型的优化调控提供系统性思路,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技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乡村发展转型是乡村发展要素—结构—功能长期性、稳定性质变,土地整治通过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调试乡村人地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2)土地整治以土地要素为核心带动,联动激活其他乡村发展要素,在优化乡村空间、经济与治理结构、促进乡村就业功能转型的同时,助推了乡村生产、生态与文化功能的优化与提升。乡村发展转型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本底支撑与动力,驱动土地整治拓深扩面、提质增效转型。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转型需求失谐可能形成对乡村发展转型的负反馈。(3)基于城市郊区、丘陵山区与平原农区的地域类型特征、空间冲突形式有必要对土地整治进行差异化的区域调控。研究结论: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土地整治需要实现多制度整合协同发展,强化人地预警机制建设,动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乡村重构视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机制解析与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解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特征并揭示其助推乡村重构的机理,基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案例,剖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空间—经济—社会”重构的现实路径,以期指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相较于传统土地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加强调整治范围的整体性、整治对象的综合性、整治模式的差异性、整治措施的系统性、整治目标的多样性。(2)基于3项整治类型和2项制度供给,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三大要素,助推乡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发展动能激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助推乡村重构的路径主要体现在:①以垦造耕地、工业用地保护更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河流综合治理等实现乡村空间重构;②以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村集体资产置换、农户“三置换”等实现乡村经济重构;③以公共空间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渔耕文化传承等实现乡村社会重构。研究结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践需立足乡村重构的现实需求,以实现乡村地区空间格局优化、功能提升、形态重塑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积极落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作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的相关部署与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坚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城乡产业的融合性发展。文章围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展开论述,阐述了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内涵,分析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系,提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表现,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对农村优势资源的保护和整治,在绿色发展的理念指导下持续优化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空间格局,全面实现农业产业的高质高效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现代乡村。  相似文献   

4.
基于村庄类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从功能视角揭示村庄类型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形成“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下村庄分类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建构框架,提出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归纳演绎法、空间叠加分析法、案例法。研究结果:(1)中国乡村可分为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生态保护类5种类型,不同类型村庄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在逻辑有很大差异,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相结合,考虑村庄的自然本底供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2)分析整治潜力与整治需求空间匹配,生成基于村庄类型的差异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路径,包括土地整治+融合发展、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土地整治+乡村旅游等。研究结论:不同类型乡村实施差异化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阐释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内涵,梳理土地整治实践较为超前的浙江省典型整治模式及生态转型困境,通过构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理论框架并提出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优化路径,助推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治生态转型以“两山”理念为指导,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治理,挖掘各要素蕴含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强乡村地域生态和文化功能,将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目标的融合,实现以“短、平、快”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土地整治向以生态环境改善和受损生态系统修复为导向的土地整治进行转型。(2)根据运作方式、整治对象和重点的不同,浙江省土地整治模式可分为4类:“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土地整治+现代农业引领”模式、“土地整治+传统古村保护”模式和“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3)浙江省土地整治生态转型的实践困境包括:土地整治工程措施改变生态系统自然恢复条件、土地整治重经济效益轻生态环境效益、“土地整治+”模式的复杂性影响整治效果。研究结论:土地整治应充分发挥作为管控土地利用转型重要手段的作用,通过重塑生态价值导向明确土地整治转型方向、分区开展生态工程因地制宜优化生态功能、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进乡村生态环境改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优化土地整治生态转型路径,可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刘翘楚  张星星 《山西农经》2020,(2):60-60,6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周边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在乡村振兴中有着重要意义。论述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分析了相应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8.
乡村复兴视角下大都市郊野区域土地整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从而重现乡村原有辉煌。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当前我国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有效解决乡村人口及产业治理等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内涵,从土地综合整治转型构思与原则入手,并从顶层设计、制度保障、用地效能、住宅布局、生态环保、资源整合等方面保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以期实现我国魅力乡村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分析市场化土地整治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为改革完善土地整治运行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通过对成都18个市场化土地整治项目、1 187户上楼农民的调查发现,市场化土地整治对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农民的满意度与公平度认知比较高,但因机制设计尚存诸多不足,对乡村振兴的助推还不够同步和彻底。研究结论:市场化土地整治是一把“双刃剑”,应站在服务乡村振兴的立场,从目标导向、市场深化、利益机制和集成系统4个方向改革完善土地整治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化土地整治在“筹集建设资金、重塑空间形态、提供要素保障、激活资产功能、诱发连锁效应”等方面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相似文献   

13.
张珊 《山西农经》2024,(4):141-143
通过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框架和实施措施,探讨了乡镇企业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发展,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概念、目标以及理论框架和模型。然后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措施和政策支持,重点研究了乡镇企业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协同发展的机制和路径,最后提出了乡镇企业管理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战略实施路径,包括强化乡镇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乡镇企业支持政策体系以及加强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唐韦  朱东亚 《山西农经》2022,(24):129-13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可在促进耕地保护、推动用地节约、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文章以广东梅州市五华县福陂村拆旧复垦项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地整治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发展和深化,以补充耕地面积为核心的单目标土地整治已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地域功能在土地整治中的引导作用愈发重要。[方法]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结合平谷区乡村地域特色,拟从经济生产、生活消费、生态保育、社会保障四大功能角度出发,构建土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275个乡村地域单元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根据乡村地域功能和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和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结论]在明确各区域主导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现有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体系探索了乡村土地整治方向和发展路径:经济生产型综合整治区应按照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打造全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产业基地;生活消费型土地整治区应适度开发历史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发展以山水游览、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生态保育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水源保护和生态养护为前提,扩展林果业生产规模,促进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社会保障型综合整治区应大力开展村内旧宅基地、闲散地、废弃工矿用地的复垦和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乡村地域功能处在变化的动态之中,各评价指标也随之变化,因此各乡村的发展路径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探索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以期为空心化治理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解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结果:(1)乡村功能演化是生产功能主导向多功能协调的转型过程,具有城镇去中心化、空间减量化、数字智慧化、绿色生态化等特征;(2)全域整治具有对象全面、目标多元、手段复合、主体多样、机制灵活等优势,更适合解决日益复杂的空心化问题;(3)全域整治协同利益主体,以多元机制支持项目建设,实现用地结构重构、质量重塑、布局重组,促进产业升级、融合与增值,结合设施完善和生态改善,实现“地—业—钱—人”空心化治理和三生功能提升;(4)实证研究表明,全域整治以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产业升级与融合,推动了多渠道资金投入和产出,吸引了人口回流,实现了多维空心化治理。研究结论:从乡村功能演化视角明确了全域整治助力乡村空心化治理机制,未来应从理论内涵、治理路径、政策优化等层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索土地整治引导乡村转型的路径和机制,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转型的实际效果及影响因子,为政策评价和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江苏省2009—2012年实施的42个万顷良田工程,采用指标评估法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转型RDA模型。研究结果:(1)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在剔除当地平均增长率的前提下,88.1%项目区农民收入增长高于非项目区,但主要归功于非农收入增加;(2)非农就业是乡村转型的前置条件,当地工业发展水平和农民受教育程度已成为乡村转型的限制性因子;(3)挂钩指标转让是拆迁安置资金平衡的关键,地方政府对挂钩指标的需求及财务运作能力影响村庄更新。研究结论:乡村转型受资金、技术、政策和地方运作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推动作用显著,社区重建、农田流转和生产转型从根本上促成了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制度体系在强调政府职责的同时,激发社会各类主体广泛参与,鼓励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关系服务乡村振兴,弥补自身服务行为单一的短板,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功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融合、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的。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困境,指出了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创新路径,以期改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校地、校企、校政合作效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实施“善治”的目标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实施乡村振兴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抓“三农”工作的重点,而基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落实基层的乡村振兴工作,是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的有力“抓手”。通过研究基层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基层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已为新时代"三农"事业的发展方向,而乡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本文阐述了乡村现代化及其发展目标,具体说明了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实施路径,并对中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法与措施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