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恒  郭翔宇 《农村经济》2024,(2):125-134
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基于1882户农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在不同情境下全程托管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探求全程托管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的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相比于农户自我经营,全程托管通过改变农户两部门劳动时间配置、家庭劳动力就业身份、畅通女性劳动力流动、稳定非农就业等,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进而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有效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虽然全程托管增加非农部门劳动配置、减少农业部门劳动配置的效果稍弱于土地转出,但以土地转出为对照时,全程托管所增加的农业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大于减少的非农部门的劳动边际收益,使得相比于土地转出,全程托管同样提高了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了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等方面,全程托管对土地流转可以进行初步替代。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全程托管形式的引导推广、做好托管“挤出”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适当延长服务链条、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问题》2021,(7):117-129
本文基于1978—2017年55个经济体两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利用指数分解方法,测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劳动力投入效应、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劳动力投入效应和转移效应明显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仍在不断增强;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经济体实现经济赶超将逐渐由转移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双轮驱动"转化为生产率效应的"单轮驱动";国际比较发现,中国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劳动生产率效应均在样本经济体中位列第一,但现阶段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效应日益减弱,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效应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仍具有较大潜力。应综合施策,确保农业劳动力转移效应发挥的同时,着力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3.
工商资本下乡、要素配置与农业生产效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视角,运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2014),分析了工商资本下乡对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工商资本下乡会正向显著影响农业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即工商资本下乡会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2)工商资本下乡对粮食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呈显著正向影响,对经济作物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主要是由于工商资本下乡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换程度在两种种植结构中存在差异;(3)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粮食作物的劳动力资源流失和家庭劳动力的多部门配置,并导致资本对劳动力要素的替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对经济作物中资本替代劳动力的程度较弱;(4)工商资本下乡会促使土地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使规模经济效应得以发挥,从而摆脱传统农业低效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构筑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分析显示,农民工增加会提高非农业部门GDP增长、扩大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采用1993-2007年29个省份的省际动态面板数据,利用GMM模型对农民工增加与城镇技术劳动力与非技术劳动力部门间收入差距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农民工的增加会提高全国非农业部门GDP增长、...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宿静 《农村经济》2003,(6):66-6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以增加收入、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文明生活环境为目的 ,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杠杆 ,随着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的变迁而向非农部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既包括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 ,又包括跨行业、跨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首要目的和主要动因就是要增加收入 ,改善生活。因此 ,以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的有效转移 ,是新世纪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战略性选择。本文以山东省临沂市…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渔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以渔业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为视角,利用1995—2010中国大陆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实证了中国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结构变迁,以及信贷、股票和保险发展的渔业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对渔业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总体结构变迁并不利于渔业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信贷和保险市场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渔业人均GDP增长,但保险市场促进程度相对较小;信贷和保险市场发展对渔业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股票市场发展对渔业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文章在对结果进行解释后,提出了中国金融发展促进渔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的增长路径:1952—2008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使用部分要素生产率指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增长路径的一般特征:(1)1952—2008年期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3%和4.36%,改革开放以来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土地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是中国农业在土地供给相对短缺、劳动力供给相对丰富的资源格局面前作出的合理选择;(3)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赖于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地劳比率的不断恶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产生负作用;(4)中国农业增长路径属于典型的土地生产率导向的亚洲型增长路径(Asian Path)。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通过对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分析,认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同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城镇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激增,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开始快速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抓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好时机,通过实施优先向人投资的战略,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城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无论城镇还是乡村 ,劳动力在总量上的过剩 ,结构上的失业和就业时间不足的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劳动力过剩是根据资源的占有或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得出的理论数据。事实上 ,农村劳动力完全失业的现象并不严重 ,反之表现出来的隐性失业一直未能全部释放 ,因而 ,以就业不充分为其过剩的主要表征。因而 ,考察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情况 ,实际上不仅仅是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和配置的角度做理性的思考 ,不仅仅是出于稳定的忧患意识 ,更多的是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发。发展要素市场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劳动力是重要资源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综合…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是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本文分别利用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技术的相关指标分析了单个要素配置绩效,并采用改进的生产函数测定了广东新农村发展要素配置的综合绩效,结果表明,土地、技术对广东衣业增长有正向作用,资本和劳动投入具有反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与城镇间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追溯了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立足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对劳动力在乡村——城镇之间的流动和迁徙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户籍制度与重工业化战略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形成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亟需改善和解决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及城镇内部由于户口属性不同呈现出的农业户籍与非农城镇户籍人口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2.
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经济理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路揭示了这样的规律,即农村劳动力的及时,有序的转移将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两地区三产业部门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根据我国1998年~2007年各产业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情况,研究就业结构变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部门资本投资和技术效率不变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使农业部门产出下降,而使非农业部门价格上升;农业部门劳动力报酬率和资本报酬率均有较高程度的增加,非农业部门存在一定程度下降,农业部门附加值始终呈现增长趋势,而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和GDP出现了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就业结构变化对于缩小农村和城镇劳动力的人均差距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投入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近十年来农业劳动力呈现加速减少趋势。非农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农村家庭对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减少,以及农业生产中劳动力需求下降,是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的主要原因。应对农业劳动力减少带来的消极影响,关键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顺应生产要素动态替代的农业发展规律,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上述过程需要政府调整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5.
环球扫描     
<正>中国劳动生产率下降近日,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报告称,中国劳动生产率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研究显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际的全要素生产率转为负增长,从2001-2007年3.3%的平均值变为2007-2012年的-0.9%。报告作者、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高级顾问及中国中心经济研究部主任伍晓鹰认为,建设过度、产能过剩和效率较低的国企进入私人部门市场对中国增长日益形成拖累。金融危机以来,尽管劳动力、能源、信贷和土地等成本急剧上升,中国企业的投入产出率反而在下降,这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特征。当一国经济来到关键点,必须放弃依赖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的简单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障碍 2006年,我国总人口13.07亿,乡村人口7.86亿,乡村劳动力3.72亿.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剩余部分在大约2亿左右.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沉淀在农村,无法转移,不仅是对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积极寻求中国特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不仅包括传统定义年龄段内的劳动人口,还包括年龄段外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这一重要资源的配置对农户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经济和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现实界定及其特征分析,研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对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的多部门配置有利于收入的增长,农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工商业部门劳动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正向影响,而家庭部门劳动人口占比、需要照料人口占比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农村土地资源出现闲置,为农村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契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群体出现分化,一部分转化为城镇市民,一部分为继续经营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深度分化是实现劳动和土地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推动80年代我国畜牧业生产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认为畜牧业的这一增长,在总体上主要归因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牲畜存栏生产率取得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投入的增加,而主要畜产品生产增长则可区分为内含式发展和外延型扩张两种模式,但劳动力对产量增长的贡献都很少,畜产品价格上升则是畜牧业产值增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一)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目前农村劳动力有4.5亿多人,从2000年起,农村劳动力每年增加600万左右。我国目前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左右,而人均耕地不足1.2亩,占世界人均耕地5.5亩的22%。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这就使得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国以来推行的农业机械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科技兴农的广泛开展,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原来需要很多人干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