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耦合的两大关键要素.本文使用规范分析和综合分析法,借鉴现有协同路径在整合资源、产业发展、规避矛盾等方面的优势,旨在识别不同路径出现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设计耦合“乡土与殖民”农业的三大新协同路径:“并列统一”协同、“嵌套分块”协同和“层递集中”协同,安排确保新路径健康运行的适应性策略.每种路径各有自己的优势和整合节点,共同贯穿于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并列统一”体现“产业集群理论”中的打捆和兼容效应,产业发展混合中彰显特色,土地组织化整为零,较好地协调了大小、内外、先后业主间关系;“嵌套分块”体现“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适应和管理高效,产业发展分块择优瞄准高端,土地组织统一流转分块使用,较好地实现了五大要素资源的协同运作;“层递集中”体现“优势整合理论”中的分工和合作效应,产业发展兼顾混合特色与高端市场,土地组织强调逐级集中与多元,较好地动员了不同优势业主与五大要素资源的结合.“并列统一”土地组织成本最低、产业发展趋向于大型业主,“嵌套分块”土地组织成本较高、产业发展趋向于高端多功能,“层递集中”土地组织成本介于前两者之间,产业发展普适性较强,三者之间互补性强,在城乡统筹区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协同方面具有较好的灵活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判中原城市群城市化发展中产业非农化、人口与城市化土地非农化等多要素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与时空演变特征,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空间分析,基于2006—2016年研究时段,评价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沟壑协调性。[结果](1)从时序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人口、产业和土地非农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总体下降、过程波动的变化趋势,其中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7、053和055,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2)从空间特征看,中原城市群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空间格局经历了由环形到“T”字型再逐渐形成“三点”式的分布特征,空间差异明显。[结论]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应强化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引领示范作用; 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优化产业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全面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磊  姜海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10):22-30
研究目的:从土地生长演化过程探究土地资源优势区竞争到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理论规律,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理念下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管控重点,为中国国土空间管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演绎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生长是社会属性范畴的一种社会过程,受市场推力和政府拉力共同作用,可分为自发生长、优势区演进和主体功能引导三大空间演化阶段。从优势区竞争到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集中体现在政府有效干预下优势区有序发展促使地域空间主体功能特性显化,属政府主体行为直接参与的结果。同时,主体功能区是优势区地域空间功能分工调控行为方式的衍生,具备效率比较优势。研究结论:主体功能区既是基于土地生长动态演进的优势区竞争结果,也是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战略重点。功能分区理念下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应重点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府际纵横关系和效率与公平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相融合的乡村旅游导向型土地整治模式,对于推进乡村转型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环境耦合、目标价值导向趋同、要素功能互馈联动和融合实践日益增多是土地整治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共生基础。乡村旅游导向型土地整治模式应以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各级规划与土地政策为指引、乡村全面振兴为最终目标。文章用外源力、内生力和交互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交互系统剖析土地整治与乡村旅游的耦合互动机制;从根本保障、重要前提、核心环节三个层面提出乡村旅游导向型土地整治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临的困境,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管理,探讨应用协作式规划理论完善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机制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协作式规划的理论基础是沟通理性,倡导参与主体多元化、沟通过程民主化、以公众利益为导向、转变规划师角色、共识导向的规划成果;主体功能区规划通过区域差别化定位、错位竞争等途径,为改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冲突提供了重要机遇。研究结论:应在规划地位上强化土地功能区规划的引领作用,在规划过程中加强自然、经济上紧密联结的地区间协调沟通,破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单纯按照行政区划管理的弊端,提升地区间土地开发保护分工与协作水平,更充分地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优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机理,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模型,通过构建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出皖江示范区各城市的耦合关系值。结果显示,2009年皖江示范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交互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度明显存在地域差异;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发达城市一般高于欠发达城市,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对应高耦合协调度;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上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两者尚未达到良性共振;目前皖江示范区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应加强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土地利用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步骤;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优化研究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高效,有利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编制和实施;综述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回顾了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所采取的主要技术和手段,对我国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理论研究有了长足进展,但还未形成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研究视角上,多注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在“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理性发展”等方面应加强;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现代数学模型与计算机空间模拟等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的应用研究,加强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与传统的规划研究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形成客观、准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遵从优势区开发原则到服从主体功能区分工协作规则演进规律,解释现行中国治理模式下国土空间管理逻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传统优势区开发理念为早期区域发展带来了集聚与规模经济效益,但其内部仍存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失衡等问题,降低了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主体功能区战略是传统优势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念转型,是中国特定时期具有国家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明确地方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核心定位,应以法律规范"央地"土地关系、差别化实施政策制度安排、引导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创新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研究结论:不同分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关系协调是世界性问题,转型时期中国国土空间优化和规制治理重点在于厘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关系,精准落地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主体功能配套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土地发展权缺失下的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发展权和土地发展权的起源入手,分析了政府规划权与土地发展权的冲突,发现在土地发展权缺失的前提下,政席行使公权办中的规划权时就可能限制了土地所有权人的发展选择权.光其是西部农村居民的权利受到了明显侵害,结果使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遇到了制度障碍.为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可创设归属于农村集体和国家的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10.
土地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高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对国家统计局、山西统计局、山西国土资源厅等多方面数据进行统计、融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性较高,但用地类型间差异较大,农业用地及林地、草地面积较大,工业用地较少;(2)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城乡间差别较大,发达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较高;(3)人口数量与建筑用地面积的增长趋势一致。并针对上述研究结果从生态、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促进土地资源的生态、高效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综合归纳法。研究结果:提出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编制意义、编制原则、编制流程和实施管理,通过对县级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分析探讨当前城市内部跨行政区域发展模式所需的土地管理新方法,有利于统筹区域城乡土地管理、促进资源与要素在功能片区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提高各类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区际关系,推动各地区共荣式发展;提出运用平均、重点和保障性三个方案来解决功能片区内土地利用指标分配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为划分功能片区功能区、解决好所跨行政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创造条件。研究结论:功能片区土地利用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区域规划,不仅适用于我国城市发展对现有土地利用规划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延伸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江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紧缺,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非农化速度很快,保护耕地增产粮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着人口、经济高速增长而日益受到重视。江苏省开展的土地整理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的整合,保持耕地总量平衡,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地提高土地产出,从而促进土地的持续、高效利用,这为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做好耕地、粮食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证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间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关系,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之一是优化土地资源规划模式;并从技术和战略层面总结现有土地资源规划模式,分析诸如理性开发欠缺、布局方式结构不合理、城乡土地开发缺乏统筹等影响其优化的相关因素,提出坚持城乡土地规划统筹,完善土地制度,统一城乡土地市场,提升土地规划水平等方面的优化途径。旨在为实现城乡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绿色城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在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依据川塬早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上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上地的本质是由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经济系统在时空上耦合而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因此要求人们应用大协调学的理论,从大尺度、大背景、大结构、大气候和大格局上研究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出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模式。目前有农民直接参与自我经营和农民通过出租土地间接参与的两种模式。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发展休闲农业十分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同时,在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土地的价值演变。第一,土地资源价值趋向多样化。与传统农业相比,休闲农业中的农用地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产品实物产品的价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制度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从产权制度与土地整合的关系研究出发,分析了土地整合中的产权调整方式与产权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均衡,提出土地整合中存在的产权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加快土地整合权属调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分析评估,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契机加快推进确权登记工作,加强土地整合中的权属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整合中的产权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8.
“经营土地”是城市治理市场化条件下政府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新理念,其实质就是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土地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土地资产的价值。从资源管理型转变为资产经营型,这是我国城市土地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与现实取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手段,根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的技术方法,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对《规程》做出一定的改进,以辽宁省各县市区为基本评价单元,借助1km^2动态网格进行地形分析并提取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以可利用土地资源和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为基础、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为依据进行评价,为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定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产业转移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出发,构建基于区域产业转移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框架,在分析广东区域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联系广东省产业转移中土地利用管理的实际,探讨产业转移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利益和政府管制等机制,并提出基于产业转移的广东省土地集约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