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勇义  秦连昌 《交通财会》2002,(12):41-42,44
本文从会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的、会计后续教育培训层次安排、会计电算化岗位设置、会计软件二次开发需求、会计软件开发商服务定位及网络财务发展方向等诸方面对企业所需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人才层次、岗位需求进行分析定位 ,促使企业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会计电算化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该专业的实训课程、实训教材、实训教学方法、实训教学师资及实训教学基地五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实训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将数据采集、数据通讯、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处理等技术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立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安全、环保的面向全方位发挥作用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它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智能交通技能型人才岗位分析 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交通运输业急需60万技能型人才,除了传统岗位的正常需求外,绝大多数人员将充实到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道路运输、城市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路桥梁养护、港口航运等领域因交通行业科技或信息化发展全面升级而新增的岗位上.具体技能型人才岗位需求可分为以下方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及周边地区等大型制造企业的现有技术人员岗位及用人需求信息和某省级示范高职院校近三年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过程的调查,简明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成长规律,阐述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范围和职业能力,并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可迁移性,提出与不同能力等级职业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及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徐华  周晓敏 《中国储运》2011,(11):130-131
随着现代化的油料保障对油料技术兵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如何提升油料专业技术兵培训基地的训练质量,成为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惟有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训练目标、合理设置训练内容、积极创新训练方法、不断强化训练管理,才能适应岗位需要,为部队输送合格的油料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6.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第一批开展实施"1+X"证书制度,体现出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具有先导性作用。本文基于企业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困境,提出在"1+X"证书制度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途径,使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接企业岗位的标准和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7.
日照港务局为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四把关”,为科技兴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把好岗位设置关。对各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根据各单位部门的工作职能和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情况,按比例设岗,并对各专业技术岗位进行严格审核,进行科学合理的编配,在设岗的同时,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岗位与人才浪费。 二是把好推荐评审关。对推荐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严  相似文献   

8.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0年第4期(总第234期)《民航管理》“高职民航运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笔者提出了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对接的设想,并提出了以“四大职业能力”即理论知识应用、岗位操作技能、业务处理能力和绩效创建能力作为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向,本文将据此设计高职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9.
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评价要素权重的确定是铁路运输企业专业技术岗位评价的基础和核心。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及Delphi专家访谈法,对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评价要素进行初步筛选,利用"界值法"进行要素选择。其次,采用因子分析方式对评估要素进行分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法,确定各要素权重比值。研究构建了由工作责任、工作强度和环境、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4个中间层指标,以及23个底层指标构成的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在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评价要素中,工作责任的权重最大,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权重相当,工作强度和环境的权重最低。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专业(简称"智能交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的过程为案例,讨论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行业调研,初步确定就业岗位和能力需求;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不断改革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市场需求催生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之一。文章对"1+1+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对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铁路企业公司制新体制运行的背景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开发,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加强铁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分析胜任力模型构建目标,以及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特征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对铁路企业技术人员的调查,依据胜任力模型特征要素,采用定量方法计算各要素权重,确定胜任特征要素的重要性,建立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胜任力模型,以铁路企业招聘为例,分析铁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模型应用。  相似文献   

13.
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应重视岗位适任能力要求,注重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具备航海职业精神的专业技能融合。文章以船舶水路运输行业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简称轮机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适任能力结构要求为基点,具体探讨高职院校轮机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案,研究建设基于能力核心的轮机专业课程标准。通过加强学生航海职业岗位适任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以提高航海类轮机专业高职生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各类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会计行业也不例外。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变化快,企业对会计人员精准招聘难,院校学生精准投档找工作难。本文从"互联网+"时代背景角度出发,对出纳岗位工作的岗位设置目标、岗位关系图和具体的工作职责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旨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出纳岗位供需双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不同职场环境中英语交际的能力,还要求学会解决具体岗位专业问题的能力。文章从教学目标、实训模式、ESP和EGP的融合以及师资队伍等四个方面提出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利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三网融合在国家决策部门的推动下将逐渐步入商用,并将带动包括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以及光纤通讯设备制造商在内的产业链发展,初步估计将带来20万就业岗位。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应该如何调整专业结构、更新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使本专业毕业生有能力介入到新的行业领域?笔者根据自己对三网融合的认知以及多年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改革的经历,对此提出了初步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姚傲雪  岳湘黔 《中国储运》2023,(11):195-196
<正>结合电子商务专业行业特点与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指导下,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致力推动“课证融通”的持续改革,将学历教育、岗位要求和技能培训有机融合起来。本文将结合当下市场需求,重点围绕“1+X”证书制度下的高职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相关举措展开具体归纳分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韩冬艳  郭伟 《中国储运》2022,(4):144-145
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期,物流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本文积极探索,展开现代物流专业就业岗位分析、专业竞赛分析、专业职业技能标准分析,探寻岗赛证与课程的融通实践思路,构建"岗课证赛"融通的现代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实现以赛以证促学促教促改,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一课达三标"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规范全国变通行业关键专业技术岗位的管理,维护从业秩序,保证交通行业关键专业技术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巩固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交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规定结合交通行业的实际.按照有利于交通发展.社会公认.国际可比、事关公共利益的原则.在交通行业中责任重大。专业性强、特别是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建立或实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李嘉鹏  孙萍 《中国储运》2021,(2):108-110
考虑到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不均衡,物流人才培养机制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本文从提升学生认知度出发对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进行讨论物流专业教学改革方向,同时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教学成果理论、模式为物流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必要选择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