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涛 《魅力中国》2010,(31):145-145
现行刑法把单位纳入犯罪主体的范畴。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单位犯罪主体的问题,无论从刑法原理、犯罪构成要件,还是从立法起源及单位犯罪规定的内容上看,都应将私有性质的公司、企业纳入其中。对于机关主体犯罪范围,国家机关应被包括在其中,同时,有关条款对国家机关犯罪的罪种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避免社会和司法实践上的混乱。单位犯罪主体的犯罪处罚,新刑法采取的是以两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补充;同时应认为单罚制与单位犯罪主体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
王毅青 《开放潮》2006,(5):52-54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呢?事实上,我国《刑法》对一些单位犯罪规定的定罪处罚标准与自然人犯罪相比,有较大甚至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正确区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界限,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问题。正确区分二者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相似文献   

3.
侯青云 《魅力中国》2010,(12):77-78
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法制和教育等方面的薄弱,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和智能化等特点,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这些特征和原因入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4.
蓝潮永 《辽宁经济》2000,(10):26-27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单位犯罪的概念和处罚原则,并在分则中对各种单位犯罪的罪状和处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刑法中直接涉及单位犯罪的法条有百余条,单位能构成犯罪的达百余种,而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完全从自然人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对单位这一特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义务和程序的规定,致使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惩处只能参照刑事诉讼法对自然人犯罪的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性依据。现就诉讼程序中的几个问题提出探讨。   一、犯罪单位诉讼地位问题   犯罪单位是指为谋…  相似文献   

5.
夏五一 《魅力中国》2010,(32):144-144
单位犯罪,是我国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社会现象,1997年刑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单位犯罪制度在我国法典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单位犯罪的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对立法进行完善。本文中将回顾单位犯罪的立法演变,分析单位犯罪及其承担刑事责任的特点,针对我国现行刑法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提出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单位犯罪刑事责任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宗会霞 《特区经济》2012,(8):236-238
经济犯罪是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与自然人犯罪相比较而言,单位犯罪大多是一种有组织、有指挥的犯罪,在对抗侦查及逃避打击的能力方面,远远高于自然人,这就使得在经济犯罪的追诉中,对犯罪单位采取强制措施更为必要。对犯罪单位采取强制措施,在理论上符合刑事强制措施的对象特定性、强制性、保障性三大特征;在实践中应分两个主体分别设置相应的强制措施体系:其一,犯罪单位诉讼代表人,可采取拘传人身性强制措施;其二,对犯罪单位,可采取包括缴纳保证金、监视经营管理、支付禁止、关闭机构等等财产性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7.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负责人员决定实施的犯罪。自然人犯罪,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所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刑事立法中所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是自然人犯罪。一般而言,自然人犯罪与单位犯罪是比较容易区分的,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聚众斗殴、侮辱等犯罪,显然是自然人犯罪。但对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这一类犯罪,制造、贩卖、传播淫秽物品这一类犯罪,究竟如何判断是自然人犯罪还是单位犯罪…  相似文献   

8.
王准 《中国城市经济》2011,(5X):278-278
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单位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而国家机关能否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存在不少争议与困惑,本文则认为国家机关不宜作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并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证。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工程建设招投标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黑名单”制度)目前已开始施行。今后,乌鲁木齐的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建设、监理招标中,必须将投标企业法人、项目经理是否有过行贿犯罪行为作为招标资格预审的必要条件。对经查询有行贿犯罪记录的项目经理,将依法取消其投标资格,两年内禁止进入乌鲁木齐建筑市场从事建设工程投标活动。乌鲁木齐市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将对建设单位执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审核,对没有执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的工程建设项目,将不予备案。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它相对自然人犯罪而言,是指由单位(或法人)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逐渐成为刑事犯罪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问题引起了各界的重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角度看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程度、国家立法以及开发、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等方面遏制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单位犯罪构成中若干要素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刑法中增设了单位犯罪,这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完善。但是,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束缚,对单位犯罪构成要素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司法人员认识不清,操作困难.在定罪和量刑上影响了对单位犯罪的打击力度。一、单位犯罪主体的界定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基本要素.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与刑事责任的承担者,是犯罪构成的基础。无明确的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则丧失实质内容。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物质承担者。何为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我国刑法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新修订的《刑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南开区地税局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连续取得“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文明行业标兵”等荣誉称号。本文从提高纳税服务水平、打击发票犯罪、创新征管稽查互动机制以及建设服务型机关等方面介绍了南开区地税局的一些创新做法和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4.
洗钱犯罪一直是国际社会重点打击的犯罪对象之一。笔者认为:洗钱罪的构成要件中,洗钱罪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侵犯了国家关于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和司法机关查处犯罪的正常活动;客观方面表现为掩饰、隐瞒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几种特定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的性质和来源的行为。洗钱罪的主体要件明确规定为自然人和单位。而主观方面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却使之成为“合法”收入。  相似文献   

15.
单位犯罪是进入80年代以后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一种犯罪现象.单位犯罪的主体是构成单位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而我国由于单位犯罪的法律规定未尽完善,使得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理解仍然存在不少的争议,文章结合刑法界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研究成果,就一些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廉洁”氛围的建设,广州市检察院近日全面建立起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录入行贿人的犯罪记录,供招投标单位查询。据悉,该档案系统目前主要针对建设工程领域被法院判决犯行贿罪的个人,今后将进一步扩展该档案库的录入范围,从建筑行业扩大到政府采购、药品采购等领域,对有行贿事实被法院认定而未被判刑的行贿人也要建立档案资料,纳入查询范围。一旦被录入该系统,犯罪档案就会永久保存,成为“抹不掉”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周兢  孙佳雷 《中国经贸》2009,(22):94-95
青少年犯罪现象逐年攀升,危害程度不断升级,日益成为全社会及家庭关注的热点,如何防治未成年入犯罪变得十分迫切。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的分析,揭示采用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持续高发势头,犯罪绝对数和比例大幅度上升,违法犯罪低龄化趋势十分明显,青少年团伙犯罪快速增长,犯罪恶性程度大大增加,未成年人参与故意杀人,强奸,绑架,放火,抢劫等恶性案件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是广大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之一。其范围包括各种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滥用职权等作为的犯罪和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非作为的犯罪等。从司法实践看,职务犯罪得逞的主要条件,一是犯罪主体有犯罪动机,二是犯罪主体有权力资源。因此,预防职务犯罪重要的是要抓好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使之不想犯,同时监督制约好国家工作人员手中的职权,使之不能犯。因此,从宏观、中观到微观搞好职权配置、监督等就成为职务犯罪预防的关键。而要通过强化职权监督制约来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则应高度重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我国1979年刑法未对单位犯罪做出规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非自然人犯罪开始向经济、社会领域日益渗透和发展。新修订的刑法虽然首次在立法中确立了单位犯罪制度,但因其规定过于原则化,导致在理论研究和司法认定中存在一些分歧。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单位成为犯罪主体的依据,确立了主体的行为,并就其对司法的影响及立法的完善进行研究和建议,以维护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