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抱怨群众“不听话”,不如五十年代“好领导”,这很值得深思。为了弄清是我们没有把“话”说好,还是群众不听话,起码需要在四个方面认真地想一想:一是要想一想,我们讲的话,是不是真正代表了群众利益。我看,至少说那些空洞无物的“套话”,虚情假意的“面子话”,和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要隔上几层膜子。二是压人的“官话”,还是和群众平等交谈的“掏心话”。假如放不下架子,以官老爷自居,在群众面前装腔作势,你那个话再“好”群众也听不下去。三是要想一想,我们对群众普  相似文献   

2.
今年夏收时节,射阳县的许多乡镇发动群众,打坝筑堤,清沟理墒。当时,部分群众不理解,说干部是“杞人忧天”、“吃饱饭撑得难受”、“劳民伤财”,甚至出现谩骂、抵触现象。对群众的“骂声”, 干部做了许多解释,可仍有人不相信老天爷会翻脸。在这样的困境中,有关乡镇的领导同志并没有动摇,他们坚定地说:“我们宁愿灾前听群众的骂声,不愿灾后听群众的哭声。”没想到,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各地普遍提高了农村干部的工资待遇,并实行了干部财产保险和干部养老金保险等,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但也有一些基层干部只受“香火”不“显灵”,农民群众对此很有意见。提高村组干部的工资和各种待遇,是为了弥补他们因工作忙而减少的个人经济收入,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好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对村里工作尽心尽力的干部,享受各种优惠待遇,群众是没有意见的。但是如果只受“香火”不“显  相似文献   

4.
最近,笔者下乡采访有关农村费改税情况,发现有的村土地延包30年的合同,至今没和农民群众本人见面,问及一些农民,有的甚至对此一无所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调查了一些村的负责人:有的土地延包根本没有按上级要求办,仍按照原来的“两田制”,口粮田还是原来的口粮田,经济田还是原来的经济田,村干部们为了应付上边,坐在办公室里“集体办公”把合同填好,签字、盖章都“代劳”了。群众没签字,也没按手印,合同当然不敢和群众见面了;有的土地延包没有公开,机动田远远超过5%,尽管群众签了字,也按了手印,但发下去怕引起麻…  相似文献   

5.
农村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来,为能拓宽吸纳群众建议和意见的渠道,不少地方都在“明白墙”旁设了个意见箱。令人忧虑的是,有的意见箱却锈迹斑斑,里面找不到什么意见。村里设的意见箱没有一点意见,这能表明村里各项工作群众是满意的吗?笔者以为,一些地方“无意见”时,确实是工作做得好;然而更多的“无意见”却表明村民心里有意见,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意见箱里“无意见”,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种:首先是由于村干部和群众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村干部在实施村务公开这项“阳光工程”时,对文件精神没有吃透,具体措施不得力,不规范;同时,…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剑阁县农村 ,听到一些乡(镇)村干部抱怨他们那里的群众“不听话”、“不好管” ,说什么对老百姓“过去是没法有法 ,现在是有法没法”。什么是“有法没法 ,没法有法”呢?按他们所讲的意思就是 :过去国家没有制定现在这样多的法律法规 ,他们用“土办法”还能把群众“管住” ,这是“没法有法” ;现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多了 ,农民遇事往往用“法”来与干部“理论” ,干部们过去管理群众的“土办法”不行了 ,这就“有法没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所谓“没法有法 ,有法没法”的现象呢?主要是一些乡(镇)村干部法制意识淡薄 ,思想方法和…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健全 ,部门单位的“小金库”现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 ,但还没有完全消失 ,而且更加隐蔽 ,手段更加高明。如何查出“小金库”呢?首先要认别易出现“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然后掌握有关线索及审计方法。1 根据群众举报进行审计。如群众举报某公路部门有“小金库” ,并提供了一个非正常的银行账户及目前“小金库”的余额。在查处时 ,审计人员应从外围入手 ,首先根据群众提供的非正常的银行账户 ,到其开户行去查询该单位在开户行的所有银行账户 ,并将认为有问题的银行账户的收支全部打印出来。然后正式进点审计…  相似文献   

8.
2004年4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沸腾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直选热潮席卷了该县7个乡镇。没有上级“内定”,没有领导“打招呼”,没有操作中的种种“埋伏”,10多万群众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选出了让多数人满意的“乡官”。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实行乡镇长“直推直选”,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与村民自治不同,乡镇长直选直接关系基层政权的产生方式,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意义不言而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应松年教授评价说,石屏县的选举方案做到了“合情、合理、合法”,找到了现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充分发扬基层民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9.
下乡也要“打假”当前,许多干部深入基层乡村,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也有些机关干部下乡只到乡(镇)政府,而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聆听群众的呼声与建议;有的下去“一阵风”,不到现场去考察,不到群众中去座谈,只是“隔着车窗...  相似文献   

10.
近日,听到群众议论某乡长:乡镇换届选举之前,他的官腔没了,架子小了,“亲自”到群众中搞“家访”,处处许愿。可选票到手,又故态复萌,“群众嘛,拜拜  相似文献   

11.
今年42岁的许世红,是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宫家城村为民服务代理员。许世红的妻子嗔怪道:“自从他当上了这个代理员,家里的电话就没有一天安静过。不是找他办事的,就是咨询问题的,简直成‘110’了,现在忙得连家里的事都顾不得了。”谈起这几年当代理员的体会,许世红深有感触:“别看这个代理员不起眼,要想干好了还真是不容易。一开始,由于业务不熟练,群众问个什么事情,自己不明白,也说不清楚,群众觉得找我办还不如自己办。没办法我只好自加压力,坚持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业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逐步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为方便…  相似文献   

12.
看了影片《焦裕禄》,使我想起了部队生活的往事。那时我所在部队就驻扎在焦裕禄同志长眠的沙丘附近。耳濡目染,兰考人民对焦裕禄同志的强烈感情深深打动了我。那里的干部群众言谈中提到焦裕禄,皆声泪俱下,但却没有一个称“焦书记”的,全都是清一色的亲切称呼:“老焦”。一句“老焦”,倾注了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的信任和爱戴;一句“老焦”,极大地缩短了干群间的距离;一句“老焦”,反映了身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同志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一家亲情。  相似文献   

13.
“公开”,这里泛指“厂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等。这项工作在运行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群众的赞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开”的内容不实。现在有些地方公开的数字不实,有些数字虽然是对的,项目也是对的,但在数字、项目背后有些不可告人的东西。群众不敢相信,怀疑这里面有鬼。有些地方是“半公开”,把群众关注的热点项目隐去,只公布一些仅是细微末节、无关痛痒的项目。  二是“公开”的程序不规范。有些地方搞“公开”,在什么地方“公开”,由谁“公开”,都没有征…  相似文献   

14.
有感于“吴仁宝没有办公室”说起来您也许不相信,在年产值超过20亿元的华西村,作为"领头雁"的党委书记吴仁宝同志自己却没有办公室,他的一办公室"在田头、厂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到田头、到厂头,到群众中去办公,把群众的事情解决了,你也就没有必要坐在办公室...  相似文献   

15.
“新官上任三把火”,一直为仕途的人所推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局面,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而新近上任的陕西省省长贾治邦,并没有奉行“三把火”的惯例,而是泼了“三盆水”:一盆水冲头,保持头脑清醒;二盆水洗手,廉政为公,干干净净用权;三盆水泼脚,真抓实干,勤政为民。这“三盆水”泼得好,好就好在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相似文献   

16.
两会肯定房地产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 没有任何一届两会如本次一样,对“房地产”市场给予如此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市场呼唤名牌,名牌占领市场,这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随着我国“复关”在即,与世界经济完全接轨,创更多的好的名牌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已成为十分紧迫的需要。没有名牌,就没有竞争优势,即便参加竞争,恐怕也会“兵败”异国他乡。这是摆在国内众多企业面前的严峻现实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全面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  相似文献   

18.
据笔者观察了解和分析,一些村干部之所以不愿花钱办文化,主要是存在着“两怕”思想。 一是怕投入。他们认为.办文化离不开基础设施,离不开文艺人才,而搞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文艺人才都必须以钱财作为保证,、但是.作为村一级组织.大多数没有集体企业项目.也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又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向群众敛钱.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时也给这些村干部提供了“理由”——集体没有钱.咋能办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一、如何深入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三个代表学习班上有这样一段话:“能不能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习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标志。”刘琪同志讲了三个第一,即:要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指导工作的第一信号;要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各级领导的第一职责:要把群众的评价作为衡量  相似文献   

20.
去年“五一”前夕,太原市一家单位拟组织一场职工歌咏大会.主办者打算按照时代顺序演唱一组不同时代反映工人群众的歌曲.在浩瀚的“歌海”之中、“哥”呀“妹”呀“情”呀“爱”呀的歌曲比比皆是,却找不出一首能和工人“老大哥” 贴近,且叫得响的作品.有位记者花了半天时间在一家音像中心查阅了近300张唱片,大多数是言情示爱、缠绵委婉的流行歌曲,几乎没有一首歌是为工人写的,更没有一首堪与工人阶级磅礴的气势和火热的生活唱和,这不得不让人感喟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