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只是县乡财政困难的一个原因,县乡财政困难是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因此.缓解直至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事权与财权统一”的原则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更为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收支责任的匹配”。  相似文献   

2.
县乡财政困境的制度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晓霞 《山东经济》2006,22(3):85-87
我国县乡政府存在的财政困境,从制度上看,与政府层级过多、分税制的缺陷和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必须减少政府层级,转变政府职能,财权和事权相对称,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和改革税制,完善税收征管体制等。  相似文献   

3.
改革县级财政体制化解县级财政困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工  谢贞发 《开放潮》2003,(5):14-15
1994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可以说是一次仅涉及收入划分,而不界定支出的改革。当时的改革强调的是中央宏观调控能力的加强,虽然也建立了中央对地方和省对基层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因形式单一,地区间财力差距拉大及公共服务能力悬殊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中突出问题是县级财政困难,赤字现象严重。因此,如何在1994年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省级以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化解县级财政困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因子:以湖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陈明 《山东经济》2009,25(1):80-86
作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1995年起,我国中央和地方转移支付制度都逐步引入了激励和约束机制,既体现在转移支付测算以标准财政收支为基本依据的方法体系中,也体现在直接设置的各项相对独立的激励性和约束性指标之中,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转移支付制度新的内涵。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政府间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主体还是均衡性转移支付,主要侧重于实现公平目标,在收入激励、支出约束及促进改革和发展方面缺乏鲜明的导向和具体的安排。本文探讨了效率因子引入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和改进,并且基于对我国省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和特点的研究,重点对湖北建立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案例进行剖析,最后提出进一步提高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效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乡财政困难是目前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扩大化的重要原因,而县乡财政困难主要源于制度缺陷,即现行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因此,从城乡统筹的思路出发,改革现行财政体制势在必行。针对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建议合理界定县乡财政的事权和财权、建立科学和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6.
李坤 《山东经济》2007,23(5):77-79
从宏观背景分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是:一、理顺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动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建设;二、从制度上破解县乡财政困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着这一目标定位,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要以减少财政层级为突破口,合理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理顺上下级财政关系,建立起规范的地方二级财政体制,以此来带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虚化市级政府,从制度上保障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度性调整,对于弥补体制缺陷、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鄞州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加,区对镇乡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也从初期的单纯以财政困难程度为依据,到建立转移支付制度,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可用财力状况、基础设施差异等因素,实施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8.
转移支付制度作为重要的财政工具,在调节政府间财力分配,补偿外部性以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转移支付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尤其是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更需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非典”疫情使全社会认识到建立国家公共卫生医疗了防疫控制体系和社会安全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建议调整公共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建立政府防御公共风险的社会安全体系;除了继续完善中央对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外,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调整省以下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上,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预算管理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推进地方政府公共财政建设。  相似文献   

10.
王艳丽 《中国经贸》2023,(16):46-48
在土地财政不可延续的背景下,现行财政税收与转移支付瓶颈愈发明显,基层财政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长期以来地方政府通过依靠大量土地出让金收入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但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的背景下,土地出让金无法进一步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大,给地方各项管理带来巨大冲击。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要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体系与转移支付体系,解决基层财政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宫晓霞 《山东经济》2005,21(2):44-45,50
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是保证政府职能正常运作的需要,也是实现地区间财政能力均等化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迫切需要,是保证政府职能正常运转和巩固基层政权的迫切需要.是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基层政权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践运行中地方转移支付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和健全,使其成为一种科学、规范和统一的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13.
姬秀娟 《特区经济》2006,213(10):153-154
农业税取消后,中央和地方应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乡村财政困难。国家需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弥补乡村因减免农业税而减少的收入。乡村需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效益,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精简乡镇党政事业机构,减少财政开支。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度。采取多种手段化解农村债务。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分担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客观要求,是上级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防范风险的需要。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变以往辽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根据辽宁的具体实际,结合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经验,本文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长吉图地区的开发开放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东北亚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必要条件.但是该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受到省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县乡财政困难等因素的阻碍.本文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合理划分事权与财权,完善政府间很想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李宏伟 《中国经贸》2012,(10):211-211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划分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收支范围,并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省对下转移支付体系。同时,部分省份积极采取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措施,不断探索创新财政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可以通过均衡地方政府财力缩小地区差距。然而,不断加大力度的财政转移支付功效尚嫌不足,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扩大转移支付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统一转移支付分配标准,推广因素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推进省对下转移支付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王三忠  牛强强 《发展》2010,(9):36-38
宁县是甘肃省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经济小县、财政特困县之一,财政困难由来已久。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之初,由于体制上解决力度加大,获得上级转移支付很少,致使困难加剧。近年来,由于上级财政加大了对县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困难局面略有改变,但仍与公共财政、和谐社会建设目标差距很大。  相似文献   

19.
胡月英 《改革与战略》2012,28(10):59-61
现行财政体制无疑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文章认为,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非对称型分权模式.同时,财政体制的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总体系统规划,与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层级设置、明晰各级政府事权等统筹推进.就财政体制本身而言,建议改革转移支付方式、完善税制、实行省以下多样化的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财政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开 《改革》2005,(6):36-42
财政改革以来,地方财政的理财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但仍然存在着地方税体系不够健全、财政级次较多、县乡财政困难、地区间财力状况差异较大等一系列问题。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深化财政改革,从简化财政级次、建立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和地方税体系、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化解地方财政风险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