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及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有众多产品。按照借款人信用质量,可以分为优质抵押贷款(prime mortgage)、次优抵押贷款(Alt-AMortgage)和次级抵押贷款(subprime mortgage)三种;按照付息方式,又可分为固定利率抵押贷款(Firm Rate Mortgage,FRM)和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Adjustable Rate  相似文献   

2.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四季度以来,美国的住房市场出现低迷,新开量、新建房和存量房的销售量开始下降,房价也开始走低,住宅市场的周期波动不仅影响着美国经济,也给银行和金融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成了影响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导火素。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证券化阶段.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美国金融制度的改变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特征是借款者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和抵押贷款坏账高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直接导致此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房价泡沫的破灭和利率上升.掠夺性放贷和监管缺位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虽然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较小,但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不断加深,金融市场更大力度地对外开放,经济体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意义将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5.
6.
陈岩 《国际融资》2007,84(10):60-62
引子 2007年8月9日,美国股市出现了暴跌,创下了今年第二大跌幅.到收盘时,纽约道琼斯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了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2.83%,标准普尔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幅度也都超过了2%.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内涵及其发展(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内涵。抵押贷款,就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要求贷款人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以作为还款保证而向借款人按一定利率发放的贷款。若借款人到期未清偿债务,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权对抵押财产进行折价或变卖,并从折价收入或变卖收入中扣除贷款本息。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对银行业改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促使银行业积极应对房地产周期性调整,改进风险管理框架,进一步加强表外关联机构管理,优化区域布局.美国次贷危机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警示作用大于直接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应当认识到房价快速上涨会掩盖大量的风险,应当重视房地产周期性调整风险,尤其是房地产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政策性风险以及突发性事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谨慎推进金融工具创新,专注于核心业务增长,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及抵御国内经济周期的实力,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9.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需求大于供给导致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快速增长,"贷款—分散"模式链条上各主体的收益激励结构和次级贷款品种设计导致的次级债市场扭曲繁荣,进而导致次级债危机。次级债危机将在较长的时间里困扰美国经济,但是从次级贷款支持证券及其衍生产品的分档设计可以预测该市场的绝大部分投资者不会因次级债危机而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持久深远的影响。危机影响减弱后,以美、英为代表的金融监管当局痛定思痛,在维护金融稳定愿景的驱动下,重塑了金融监管体系,完善了金融监管职能。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回望2007年,美国次级贷款违约频发,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有的以次级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出现大规模违约,导致大型金融机构濒临破产。2008年美国的GDP增速从2007年的接近2%下降到了-2%。但是回望整个次级贷款危机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这场金融市场的“地震”早有端倪。  相似文献   

11.
金融产品创新视角下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金融产品创新视角剖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本文认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根源在于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发放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和信用衍生品在全球金融市场泛滥,通过杠杆效应放大了实体经济中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文弓 《国际融资》2008,(3):24-25
本文认为:随着固定汇率机制越来越被浮动汇率机制所替代,以及跨国投资与商务活动的增多,一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越来越小。无论是利率调整还是货币供给量变动,都不能再无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影响以及他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影响有限,各方重拳出击重塑信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市场份额不大的美国次债风波仅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未对其他市场以及实体经济带来广泛的影响,但却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市场恐慌情绪被放大。因此,本文从探究美国次债危机的源头入手分析其形成原因,理清次债危机被过度放大的环节所在,旨在表明通过各方联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市场流动性,重塑金融市场信心。可以预见,次债市场的动荡经过一段时期调整后会得以平息,不会对全球经济以及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带来实质性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美国次债市场介入不深,不会影响其强劲的业绩增长态势,而且经过此次洗礼,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投资组合风险管理水平将得到提升,有利于其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演变及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俐 《南方金融》2008,(3):57-60
资产证券化通过分散信贷风险和扩大资本规模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和激励机制的扭曲,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恶化和“流动性幻觉”的出现,从而累积了金融风险。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中国在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监管体系,并从制度上规范信用评估机构的行为,以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博览》2007,(5):34-35
美房贷市场突陷风暴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3月13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抵押贷款逾期还款率上升到了过去三年多来的最高水平.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比例也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不仅如此.信用评级较好的贷款户.其贷款抵押品赎取权的取消也日见增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及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产品—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及担保债务权证(CDO)。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三类:优级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及次级贷款市场。同时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市场,二级市场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住房抵押贷款发放机构为了回收流动性,将住房抵押贷款出售给房利美和房地美和其他一些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将住房抵押贷款打包发行MBS。以次级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MBS又连同其他资产被重新打包,发行CDO。本文还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一连串警示信号后,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成为近期的关注焦点。尽管有多家按揭公司倒闭、贷款拖欠率和被取消赎回权创历史纪录、次级贷款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次级按揭贷款危机对美国重要金融机构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本文回顾了次级债市场的历史和结构,并认为,尽管债券发行和融资技术似乎增加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却是以降低对客户保护的监管效力为代价。最后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结果。2001年至2005年美国房地产市场获得空前发展。市场繁荣时期宽松的贷款条件和创新的贷款类型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和投资,积累了不堪承受的风险,逐渐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随着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跌和利率的上升,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违约率上升,终于爆发了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这次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波及世界金融市场和股票市场。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大,但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却极其深刻。  相似文献   

19.
美国次级按揭危机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平  梅励 《金融会计》2007,(11):26-29
从2007年2月汇丰银行率先罕见地发布盈利警告至今,美国次级按揭问题进一步深化,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银行收紧信贷,债券市场低迷。次级按揭问题已由信贷风险逐步向信贷危机转化。一般认为,次级按揭贷款是低利率和物业价格持续攀升环境下的产物。但是,低利率和物业价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最大的商业性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也倒下了。8月16日,全国金融公司股价下跌2.34美元,至18.95美元,跌幅11%,盘中最大跌幅达到30%。该股当周下跌了32%,今年以来下跌了55%,市值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