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克里斯塔勒中心地模型为空间范式,在经济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下划分武汉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单元,与理论模型空间划分进行比较。将现实功能单元划分与理论空间模型之间破碎地块面积与区域总面积的比值作为评价空间自组织演化的指标,用以对比各自的模型拟合度以客观解析中国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状态。结果表明:区域经济总量是影响区域空间自组织演化程度的首要因素,武汉城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尚处于发育阶段,仅相当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空间子系统或二级功能单元,但政府规划建设尤其是交通设施建设较为有序和科学,待其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其空间自组织演化将更趋合理。京津冀都市圈空间组织演化合理程度更高,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自组织演化最为合理,处于空间自组织演化高级阶段。同时,相对于巨大的经济总量的差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城市群(都市圈)空间自组织演化水平实际差异并不那么显著,表明空间自组织演化作为空间成长的内生动力规律性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阐释高铁建设影响城市群空间演进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5年中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实证测度高铁建设对城市群空间演进的异构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对城市体系空间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在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促进了人口与经济扩散,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促进了人口和经济集聚;高铁促进了大城市的经济扩散,带动了沿线中小城市的经济集聚.高铁联网已经催生城市空间体系格局重构的新动力,各地区应因地制宜优化城市群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城际快速路网建设以弥合跨大区域空间尺度高铁建设的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3.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宾 《经济学家》2004,(1):120-121
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实施空间集中化、一体化发展战略。集中发展省域内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城市规模较大、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育较好的区域;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体在省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增强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重点区域向城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的空间模式发展,培育和强化区域经济的自组织机制,推进重点区域的空间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未来十年内,四川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想是集中发展“一圈、一群、两带”,即集中发展成都都市圈、川南城市群、…  相似文献   

4.
武汉城市圈与沿海三大都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从两个方面构建武汉城市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综合计算得出城市圈及其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定量评价武汉城市圈的空间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在与京津唐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中总体上处于落后地位;通过对各项指标的比较,武汉城市圈在对外经济联系、产业结构竞争力和圈域居民素质指标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武汉城市圈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发展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亮  车磊  孙东琪 《经济地理》2019,39(6):97-107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突变级数、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中国各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0—2013年中国城镇化、经济增长以及耦合协调程度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上"东—中—西"递减态势依旧。京津冀、长三角及珠三角的核心地位日益凸显,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集群化"与"梯度化"空间分异特征。②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关联与集聚效应,两者关联集聚程度有所减弱。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的地理近邻性特征明显,高高集聚区汇聚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鄂豫皖省际交接处等地区则是低低集聚区。③中国城镇化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正向溢出效应,城市人口规模、投资水平、消费能力、财政水平和产业集聚度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则会抑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玉瑶  张虹鸥 《经济地理》2007,27(5):773-776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化测度了近10多年来该地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动态趋向,进而分析了该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表象与特征。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以及非完全集聚的特征。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质化。具体表象为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趋向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区域一体化尤其是城市一体化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我国正迎来区域一体化和城市一体化的建设高潮。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都是我国东部区域经济最发达、一体化程度最高、产业分工与合作最具成效的区域。除东部地区外,中部地区城市群经济亦正加速发展,已初具规模的中部城市群主要有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以及环鄱阳湖城市群。通过分析珠三角、长三角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和产业分工、融合的成功经验,指出城市群产业协同的一些内在要求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以及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人口净迁移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流向影响和改变着国家城市化的整体区域格局;目前我国仍处于人口向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城市化阶段,但行将进入三大城市群周边区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9.
以“十四五”规划布局的19个国家级城市群为对象,结合模糊集合思想构建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格网化数据集,通过应用投影寻踪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自相关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2013—2019年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整体发展态势、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9个国家级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以递次转移为主、跨级转移为辅的演化特征;协同性欠佳,城市群间异质化、城市群内同质化特征逐渐显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弱到强的空间集聚特征,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次之的局域空间集聚特征始终存在;数字经济发展呈现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三大集聚的“高地连绵区”和东北、西北两大“低谷连绵区”的空间发展态势,以“胡焕庸线”为分界的东密西疏空间关联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0.
马茹  王宏伟 《技术经济》2017,36(3):54-60
利用2007—2014年中国城市层面的数据,通过计算加权相对泰尔指数,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非均衡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创新活动存在地区差异,且主要体现在创新人力资本和以专利申请量表征的创新产出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创新差异较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更为明显,且近年来其创新产出极化现象持续加剧;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R&D经费投入差异和创新产出差异明显缩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导致的创新人才的区域差距是三大城市群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