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淮海经济区位于我国大陆的“脐部”,东濒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由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区的20个地级市组成,包括苏北的徐州,淮安,盐城,宿迁,鲁南的枣庄,济宁,泰安,日照,莱芜,临沂,菏泽,豫东的开封,商丘,周口,皖北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  相似文献   

2.
淮海经济区2007年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积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开展经济合作交流,区域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大陆桥视野》2005,(12):95-95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是淮海经济区的常设工作机构,成立于1986年5月,在各成员市的一致同意下设在徐州市,并委托徐州市政府管理。淮海经济区联络处下设办公室、淮海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淮海经济区信息中心等工作部门。  相似文献   

4.
《大陆桥视野》2007,(7):44-44
淮海经济区于1986年3月成立,由苏鲁豫皖四省14个地、市组成,15年后发展到四省的20个地级市。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徐州、淮安、盐城、宿迁;山东省的济宁、临沂、枣庄、日照、泰安、莱芜、菏泽;安徽省的淮北、宿州、阜阳、蚌埠、毫州;河南省的开封、商丘、周口。共有97个县(市)、51个区。经济区总面积17.8万公里,2000年总人口1.2亿人,约占全国面积的1.8%和总人口的9.3%。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做大做强区域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淮海经济区20个城市经济总量看,基本形成了三大方阵。第一方阵:经济总量超千亿的城市,包括:济宁、徐州、临沂、盐城、泰安等5市;第二方阵:经济总量过500亿的城市,包括:枣庄、周口、淮安、商丘、荷泽、连云港、日照等7市;第三方阵:经济总量低于500亿的城市,包括:开封、宿迁、阜阳、蚌埠、宿州、毫州、莱芜、淮北等8市。[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一、利用偏离—份额法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偏离—份额法是一种将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以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等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指标分析方法,它将被研究的地区与所在区域的增长间的差分解为两个分量,即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计算公式如下Ni=eio(Et/Eo-1);Pi=eio[(Eit/Eio-1)-(Et/Eo-1)];Di=e[io(eit/eio-1)-(Eit/Eio-1)]/G。式中的Gi表示为研究地区在计算期内i产业的产值增加总额,Ni、Pi和Di分别表示为地区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偏离分量,e和E分别表示为地区及所在区域…  相似文献   

7.
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及优化发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区域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相互开放、有效配置.作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就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决定了三大区域间人力资源流动成为必然.研究表明,珠三角的技术工人可向长三角、环渤海流动;环渤海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高新技术人才可向长三角流动;长三角的知识人才可向珠三角流动.实现三大经济区人力资源跨区域流动,除了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外,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敏 《经济论坛》2007,(3):12-14
欧盟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几经扩大,从当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今天的25国,从单一经济一体化组织走向包括政治、外交、防务等多方面联合的国家联合体,成为当今世界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合作组织。作为一个多成员的区域组织,欧盟的区域合作与区域规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何整合不同国家间的资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欧盟的经验值得淮海经济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相关性,因此,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进行自身结构上的优化。浙江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包括:通过分类建设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的类型结构优化,按照合理梯度发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和专科教育的层次结构优化,省会中心城市与其他各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区域结构优化,学科专业改造与发展同时并举的科类结构优化,完善非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形式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根本上说,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是一个市场过程,但由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盲目性或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还不能顺畅而有效地形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为了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除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外,还需要国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实行调节,以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形成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特别是在资源型地区,由于市场机制调节产业结构的机制存在要素自由流动不畅、利益机制传导受阻、核心技术缺乏等问题,使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导致这些地区往往存在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与产业升级较慢等问题。当前,资源性经济景气下降,诸如山西这样资源型地区的"寒号鸟"们再次感受到了冬天的寒冷,又到了市场倒逼机制开始发挥作用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需抓住我国深入市场化改革的机遇,破除阻碍市场调节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的多重障碍,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活国企利益机制功能和创新科研机制确立核心技术研发主体等措施,完善市场调节机制,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走出"调整-反弹-再调整"的结构调整怪圈。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积极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经济迅速崛起,"广东粮、珠江水、岭南衣、粤家电"一度闻名遐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已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剧烈的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型问题亦倍受关注。本文聚焦于当前珠三角产业转移和升级的现实压力,运用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总结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的历程,试图提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税收宏观调控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确定了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指导方针。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其基本途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实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过程中,税收政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王天雨 《现代财经》2001,21(7):58-61
在一省区经济运行质量较低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西部开发面临的大好发展机遇,提出各省区应根据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点,重新安排工业产业结构,并就工业产业结构新模式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优化产业结构一直是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重要目标,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如何准确定位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已成为经济学界热切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支行中的一些新特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资源结构长级,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产业结构调整的“快车道”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列昂惕夫“快车道”模型能够推算经济结构调整的最优轨道。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9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出平衡增长率及最优强度轨道。以此为基础建立动态线性规划模型,制定了江苏省“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产业,主要有纺织、玩具、钢铁等;并对这些产业的行业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些产业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劳动密集两大特点;最后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前期累积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要从根本上解决或消除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启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应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产出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有效统一问题;二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中心是解决新兴产业或先导产业的发展和现有产业技术结构升级问题;三是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中心是解决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四是所有制结构和股权结构多元化,中心是解决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重新布局问题,激发企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温州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温州产业结构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试图从温州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 认识产业结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性,研究目前温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的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