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影子银行天生具有的表外性、高杠杆性和证券化运行机理,一旦疏于监管就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法律风险。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美英欧等各大经济体纷纷出台强化影子银行监管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我国应结合自身情况,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的影子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及银行业风险对我国的启示□狄小梅林倩近年来,金融危机与银行风险防范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界特别关注的问题,研究这些危机与风险的成因及对策,对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我国金融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近几年来...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及中国银监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对于大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台湾商业银行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可为大陆商业银行提供借鉴。本文以岛内最大的商业银行台湾银行为例,介绍其针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所采取的不同管理策略,归纳其风险管理的总体特点;对照目前大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缺陷,阐述台湾银行范例给大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与主权债务危机双重冲击的叠加,"欧债五国"银行产业已经陷入全面衰退。研究显示,"欧债五国"的宏观金融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银行产业的资产质量显著下降。目前,"欧债五国"银行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资产减记风险、信用评级风险和银行挤兑风险。如果不加以积极治理,"欧债五国"银行产业可能将崩溃。  相似文献   

5.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银行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也正在向银行危机演变,所以2007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对全球银行产业的运行产生了巨大冲击。研究显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双重冲击,欧洲、美国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旧格局已经瓦解,欧洲、美国、中国、日本共同主导的全球银行产业竞争新格局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6.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风险状况关乎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文章运用Copula函数理论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内11家A股上市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以及2015年以来的风险传染情况,结果显示,外部危机对国内银行系统的影响较为有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主要是受国内自身因素的影响,国有大行的重要性及其发生风险后的传染性强度较高,股份制银行较易受到外部危机和内部风险的影响。为此,文章提出要加强内外部风险监测和预警,坚持对国有大型银行实施严格监管,加强对重要股份制银行的监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2010年12月和2017年12月发布了《巴塞尔Ⅲ:增强银行和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Ⅲ: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在资本监管中对资本工具的定义进行了调整,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风险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进行全面改革,引入银行储备资本.  相似文献   

8.
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影子银行系统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业务关联,双方收益与风险相互传递,而且间接的向市场投放信贷。影子银行系统收益与风险并存,在此轮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系统暴露出了其脆弱性与监管漏洞,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系统回顾美国地区银行危机,分析其出险情况、救助措施,指出其出险原因的内部因素为经营模式脆弱性,外部因素为美国加息周期下的挤兑风险。文章初步探讨了下一阶段美国银行业前景,并总结了此次危机的几点启示,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监管改革在阻止危机传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重视地区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引发的风险,并妥善处理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驱动全球经济衰退,银行的个人业务风险也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本文从当前的个人银行风险形势入手,从风险文化、内控机制、流程整理等角度,论述了商业银行个人业务风险控制的精细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罗猛  王旸 《中国金融》2013,(3):57-59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监管当局对银行市场风险的广泛关注。银行业的市场风险远比过去更为复杂,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互交织带来的风险共振加大了危机的力度。为此,国际监管组织力图重塑框架,试图把市场风险这一"洪水猛兽"放到笼子里来。2012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交易账户的基础性评估》征求意见稿,全面分析了当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所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了改革总体思路。危机前市场风险监管框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欧为代  相似文献   

12.
2008年金融危机是一场深刻的大银行大机构危机,危机暴露出欧美金融体系在大型机构监管方面存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等大机构的监管是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本文提出,我国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应注重发挥资本的约束机制,促进风险有效处置,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建立健全公共部门风险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银行体系均造成了重大冲击。但在银行风险的处置方面,欧洲国家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资源处置风险,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美国则依靠其成熟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以市场化的方式及时有效地化解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中的制度约束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金融体系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直接影响有限,不仅由于风险防范措施得当,也说明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较弱,诸多制度约束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商业银行应顺应创新需要、努力通过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来满足创新要求,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周期的存在使金融体系在经济扩张时期加速风险的集聚,在经济衰退时期集中释放,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波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体系新周期性。如何通过监管制度的变革,缓解银行体系新周期性的负面影响,促使银行业在经济扩张时期集聚的风险在经济衰退时期平稳释放,使宏观经济运行更加稳定,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体制变  相似文献   

16.
叶婷 《金融会计》2014,(9):41-45
作为对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和第二支柱监督检查的重要补充,第三支柱市场纪律起到了推动银行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帮助市场参与者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的重要作用。然而,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了现行第三支柱监管框架的不足。作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配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决定对第三支柱进行修订,其改革方向和内容值得我国银行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兵 《金融会计》2011,(5):34-39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制度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的总结,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业监管国际规则进行了根本性改革。2009年2月和9月,巴塞尔委员会先后公布了银行监管改革的总体策略和框架性文件,7月,发布针对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的漏洞进行修补的新资本协议修改建议,2009年12月又发布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  相似文献   

18.
曹勇 《西南金融》2011,(8):55-56
影子银行体系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在金融危机后受到各国监管部门的广泛重视。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关联密切,其高杠杆业务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的累积,放大经济顺周期性,由于监管相对不足可能诱导监管套利。应将影子银行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影子银行管理的微观机制建设,强化功能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管理,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信息披露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点研究。本文界定了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调查了解浙江银行机构的影子银行业务、准金融机构信用中介和民间金融等影子银行业务,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和自身系统风险两个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石凯 《新金融》2009,(9):25-30
英国<银行家>杂志2009年度"全球银行1000排行榜"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美欧银行的业绩形成了巨大冲击,但美欧银行的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仍然具有显著优势.显然,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美欧银行主导全球银行产业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