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林业产业转型将成为影响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林业的特殊性以及林业产业发展的要求使得林业产业转型应充分考虑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论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基于DEA模型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测算2012—2018年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转型对区域的贡献效率。结果表明:林业产业转型对黑龙江省的区域综合贡献效率较高,其中林业产业转型的经济贡献效率较好,其次是社会贡献效率,最后是生态贡献效率。依据此结果期望能够为黑龙江省林业产业转型提供新的思路以及发展方向,以此推动黑龙江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使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特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较大转型压力,加速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的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产业转型将进入关键时期,实现从以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技术要素投入为主,从劳动力成本优势向高素质人力资源优势为主转变,从工业经济为主向现代服务经济为主转变,加强产业转型的法律服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一、产业网络的概念及构建工业园区产业网络的意义工业园是许多工业企业在某地聚集的区域,这种聚集或是政府为发展区域经济事先划定一块区域,然后再引入企业而形成;或是企业基于该区域的某种资源优势自发聚集。无论哪种形式,它都是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并逐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工业园的发展,主要是利用了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外部性。通过产业集聚功能形成产业生产网络体系,更是园区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拓展新优势的关键所在。产业网络既包括产业链条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商之间的合作网…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已经进入了竞争阶段,产业竞争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各省市发展当地经济的关键。运用区域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阜新市工业行业的区域产业竞争状况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新兴产业是南通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它是与传统产业相对而言的,是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建立起来的有望成为支柱产业和对区域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也是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产生超常规发展、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区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工业现代化的新载体,已成为吸引外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对区域经济的规划和经济政策调整、推动区域产业链的互动有着重要作用。浙江省余姚塑料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小行业发展为现在中型规模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余姚塑料产业现状的分析和"三城互动模式"的提出及阐述,分析了余姚塑料产业对周边区域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试图寻找一条更适合于塑料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徐红梅 《经济师》2014,(5):197-198
石林旅游已然成为石林县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强和旅游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石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也就势在必行。文章从石林旅游产业的现状,转型升级的必然性,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劣势等方面对石林旅游业转型升级问题进行了探索及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按照国际上工业化阶段分析,我省已经处于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以互联网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特征的“信息经济”,正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与之渐行渐远的,是以固定资产投入量为主的工业投资评估指标,仍然在“指引”着我省“两化融合”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大多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略了资源的约束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集群的衰落。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必要性及与循环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建军 《经济地理》2007,27(5):768-772,782
城市功能转型研究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功能转型的过程及特点;而后分析了青岛城市功能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最后,基于区域龙头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构建,提出了青岛城市功能的转型及对策:进一步强化港口、旅游等特色城市功能;工业制造向重化工业和加工制造方向转型;强化城市科技创新功能,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产业;调整行政区划,为城市功能转型提供承载空间;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青岛向区域经济管理中枢方向转型。  相似文献   

13.
由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的产业集聚,在当今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经济发展的集聚点与增长点,曾经饱受对于区域环境污染的误解,经学界的反复证明,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环境的正效用是大于负效用的.而中国正在经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使区域发展形成的路径依赖造成了产业锁定效应,给区域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了巨大的阻碍.本文对产业聚集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学界观点已经逐步统一为产业聚集利于环境改善,但是随着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产业聚集带来了产业锁定效应,分析产业锁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利用山西省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梧州市是广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年来,结合各方面实际,不断推动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工业经济驶入了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组织作为一种中观层面的组织,能够将微观的经济活动主体组织起来,运用有效的机制,提升各经济主体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地区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然而,不同的社会环境,产业组织的形态是不同的,它们的效应也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产业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特别适合转型时期中国的产业经济组织形态,可以作为我国现阶段产业经济组织形态的重要补充形式,与其他产业经济组织共同推动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创业型经济对区域转型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都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创业型人才的大量涌现是创业型经济构建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产业集群和创业型人才培育的互动演化分析,论证了区域经济转型及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创业人才的培育,并使得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升级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重大发展课题和现实难题。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实践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抢占产业新高地的重要产业门类,在促进现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应纳入我国地方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视野,具体须做好创意战略、创意空间、创意人才、创意环境、创意保护等系列文章。  相似文献   

18.
从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两个角度解释了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必要性。重点分析资源型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与转型的形式、集群升级的途径。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即在资源察赋和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下,资源型产业集群以自组织和创新为驱动力,有效实施升级与转型。根据资源型产业的特点构建了本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资源型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都市是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基本空间单元,通过产业的不断集聚与扩散来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建构、解构和重构,使得大都市成为承载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因此,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应选择有效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推动大都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大都市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化走向后工业化,我国正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在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创新能够重塑区域文化品牌形象,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和提升产业价值链,是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瓶颈期,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探索成为以制造业为主、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区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