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流动性过剩对房价波动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的房价指数、货币供应量和外汇储备的月份数据建立VAR模型,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我国流动性过剩对房价波动的动态影响,得出结论:流动性过剩是影响房价波动的重要原因,房地产价格对流动性过剩的冲击会有一个正的脉冲响应。  相似文献   

2.
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化密不可分,美国货币利率持续13次调降之后又持续17次大幅提升,从低利率货币信贷扩张的流动性过剩到高利率的流动性紧缩,使宏观经济产生剧烈波动,前期低利率带来过剩的流动性,后期利率的提高造成巨量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由于美联储货币政策一贯秉持的"泰勒规则"指导原则没有纳入资产价格因子,致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失误。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是1997年之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典型现象,具体表现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和实体经济变量即产出和物价变化的脱节.用现存的货币经济学理论均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这些现象,为此需要研究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研究虚拟经济格局下货币供给行为及货币供给量变化对于物价变化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论证在虚拟和实体两部门经济结构下,现代经济周期运动的不同阶段出现的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背离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对策.  相似文献   

4.
流动性过剩已经影响中国经济持续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二元经济结构在货币层面的反映.治理流动性过剩根本上应从改善二元经济结构入手,短期内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同时带有长期约束和短期约束的SVAR方法,识别了中国经济波动的三种冲击源,即供给冲击、财政冲击和货币冲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供给冲击。总供给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率为90%左右,对通胀波动的贡献率为65%左右。以财政冲击和货币冲击为代表的总需求冲击虽然不是经济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是我们发现了货币供给冲击在短期内产生产出下降和通胀下降的宏观经济异象。  相似文献   

6.
充裕的货币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金融资产的价格发生波动,而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又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和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因此,货币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不仅是货币政策执行者,同时也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全面梳理了货币流动性及流动性过剩的涵义,并综述了货币流动性对股票类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最后运用IS—LM模型对这一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为货币政策的执行及投资者的资产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用广义货币/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货币流动性过剩指标.通过对房地产价格、股票市场价格、债券市场价格和基金市场价格采用单位根检验来验证流动性过剩与资产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及格兰杰因果关系.并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解释各项资产价格对流动性冲击的反应.结果显示这些价格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但货币流动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要比金融市场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且同时也分析了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在金融市场的重要地位.结果显示加入基金市场与债券市场可以提供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以及实证结论与现实的相符程度。  相似文献   

8.
近来,越南经济形势急转直下,濒临危机的边缘,这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担忧。但从整个经济规模来看,越南还算不上一个很大的经济体,所以经济动荡的辐射作用有限;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多都是因为外汇储备不足造成的,而中国现在外汇规模已经超过“G7”的总和。然而,从当前外汇占款所引起的中国流动性过剩以及越南这次陷入货币危机的困境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地方确实不少。  相似文献   

9.
货币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共同特征,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也与之相关。笔者认为,导致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外汇储备过剩、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银行流动性过剩三个方面,只有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才能最终有效地解决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促进经济健康稳定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汇占款与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表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货币数量论等理论层面入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外汇占款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基于对当前央行所经常采取的一系列对冲政策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流动性过剩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