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立 《黑河学刊》2008,(2):136-137
当前,我国青年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尽管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现行对策存在着不足。应从提高对青年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整合力量,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加以弥补。还需关注和重视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失业青年的沟通,满足失业青年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 ,在安置失业人员的过程中 ,各城市遇到了劳动力供需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由于失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 ,企事业单位用工条件过高以及失业人员就业观念的落后 ,导致异常严重的结构性失业。人民政府通过举办转业培训、调整招收政策、组织劳动力调剂等治理政策和措施 ,满足了几十万人的就业愿望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解决了结构性失业问题。回顾这一历程 ,为我们提供了治理结构性失业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失业保险制度具有保障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但是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功能不强.本文探讨了失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以辽宁省为例,研究了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必然性,并提出相关建议,如改革失业登记制度,实行企业征缴的浮动费率,实行递减式的发放方式和扩大失业保险的支出范围,以更好地发挥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失业登记制度是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宁波市现行失业登记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从建立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资源公平合理流动的角度。提出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局面,建立社会失业登记制度的思路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琳 《中国经贸》2013,(14):142-143
本文在分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在“改善民生、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以贵阳市为例从健全担保机构和组织领导体系、优化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环境、健全小额担保贷款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现状,同时对改善贵阳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失业保障机制变得非常需要,本文先从失业概念谈起,分析大学生失业原因,社会和政府采取了各项措施缓解就业形势,最后谈论了各项措施的效果和今后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如城镇失地农民失业等问题,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以1979-2011年我国失业率变动率、经济增长率变动率、社会保障和就业增长率变动率为时间序列,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失业与经济增长模型,得到我国城镇失地农民失业对经济发展的特殊制约作用,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对解决失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存在正效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构筑国家、社会和失业人员共同参与的“多位一体”失业解决对策机制,以此促进城镇失地农民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9.
马国祥 《发展》2004,(10):16-16
白银市现有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084人;国有企业失业人员2995人;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2366人;正在领取低保且登记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5441人,以上四方面失业人员累计达15886人,还有未进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及城镇其他失业人数预计有2.3万人.全市约有3.9万名劳动者需要就业和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白银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强化就业服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城市弱势群体就业促进的实践模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规模巨大,并呈迅速增加趋势,失业、下岗人员已成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主体,要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须采取特殊的就业援助。目前国内形成的典型就业促进模式主要有: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模式、政府就业促进与扶持政策模式、公益性、福利性就业模式、社区就业与NGO、NPO就业模式、政府、企业、社区与社会综合支持体系模式等。  相似文献   

11.
小额担保贷款是促进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政策之一,落实好这一政策,不仅能够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解决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资金困难,为再就业创造条件,而且也是政府为下岗失业人员办实事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兰州市在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过程中,按照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要求,以就业与再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出发点,把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促进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创业培训、就业指导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联动,认真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摸索形成了具有兰州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为1202名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提供担保,担保发放4901.5万元,帮助467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2.
《天津经济》2004,(4):29-31
2003年,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是: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力度,就业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就业培训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  相似文献   

13.
误区之一:认为只有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失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失业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大特征加以批判,把完全就业、消灭失业(实际上失业并没有消灭)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以宣传。其实,失业是劳动力处于非就业——找不到工作或不愿意接受工作的一种状态。失业有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之分。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周期性失业是因为经济增长本身具有周期性,伴随着经济的高涨和衰退,不断地吸纳和排放劳动力,在  相似文献   

14.
面对严峻的失业现状,分析其成因,可归结为: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和璧合失业;透视其社会效应,可从正反两个方向予以把握;随后,设定认识前提,沿着主动治理和被动治理两条基线设想失业治理的举措,体现中国特色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行靳 《改革与战略》2008,24(12):26-28
知识失业的破坏性需要引起社会的重视。知识失业的形成是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传统体制性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理知识失业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知识劳动力就业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6.
西方失业理论对解决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借鉴了西方主要的失业理论,结合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并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景坤 《发展》2009,(12):13-14
一、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积极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一)关注就业形势变化,夯实就业工作底子。把开展就业数据快速调查和加强就业问题研究作为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就业培训股组织劳动保障社区工作人员,每季度开展一次“进农户、摸实情、办实事、促就业”活动,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进家庭,对全县城镇失业人员、未安置的高校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及时掌握县内就业动态,密切关注就业发展形势。  相似文献   

18.
张郁文 《开放导报》2004,(3):109-110
垄断是我国现阶段造成失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目前的垄断主要是行政性垄断,通过“行政性垄断-效率衰减-资源流失-失业外溢”这样的传导机制,产生对就业的影响。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公共部门是这类失业治理的对象。基本的治理思路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引入竞争、分类制定国企改革的目标并改进对公共部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7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以来的欧洲、美国劳动力失业情况,对这两个地区的劳动力失业、原因及其发展趋势作一些对比分析。一、1975~1982年欧美就业和失业的分析就业与失业的总体分析。由于各自的历史、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欧美劳动力就业和失业具有不同的原因和特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1975~1982年,欧美的就业演变表现为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失业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及就业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熙凤 《特区经济》2010,(1):267-268
失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发展中就业的增加和失业的抑制密切相关,它的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异同,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不同的制度定位,其内在含义和社会效果不同,它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综合反映。本文从各国失业保险发展的功能和定位转变出发,阐述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了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最终从中获取激励就业、抑制失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