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战略选择,结合黑龙江省资源、生态优势构建循环经济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速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以实现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建立和谐化、循环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建设,特别是发展循环经济领先的国家的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做保障;都把立法作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制度保证;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其有益经验和做法,应立法先行,做好立法规划,加快立法进程,强化制度创新,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构筑坚实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论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逼迫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以配套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循环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东亚地区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制约着日本的可持续发展,尽管近二十年来随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分工,日本已经将能耗大、物耗大的产业或生产环节逐步转移至海外,但是庞大的制造工业产生的工业废物与国民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如何处理,依然制约着日本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据日本环境省统计,到2007年日本全国填埋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年左右,也就是再过10年左右日本产生的固体废物将无处可去。面对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日本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日本《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的定义,"循环型社会"是通过废弃物减量化、可循环资源的循环利用及适当处理等手段(简称"3R"),实现天然资源消费抑制、环境负荷减少的社会。图-1是从物质流的角度解释了"循环型社会"的内涵,通过再生利用的方式使物质流成为一个闭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实现完全的物质循环,但可以先使一部分可再生的能源、资源代替新能源、新材料的生产投入,逐步推进"循环型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循环经济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而我国正处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危机日益凸显,环境贸易壁垒逐渐加剧的阶段。因此,必须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机制;采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利用生产资源和能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新型农业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为实现循环型经济所采取的税收政策的比较,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采取的措施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本文从循环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所需要的税收政策,提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为缓解我国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引入循环经济模式并上升到法律规制的高度,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促进我国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为我国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也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比较,找出差距,制定更为有效的对策措施,更有力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今天人类遇到了资源与社会、环境与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发展循环经济迫在眉睫。这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选择.其发展水平又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各地区都在按本地实际情况,努力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企业为单元建立清洁生产小循环;以行业及相关企业为单元建立生态园区中循环;以城市为单元.政府、企业、公众参与建立社会层面凌源再利用的犬循环.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动态平衡.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中.第一批试点单位及各地区积极探索、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初见成效.涌现出不少成功范例,本刊将陆续予以刊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必然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探讨了循环经济的内涵、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阐述了推动我国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动力因素,介绍了国外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成功经验,着重提出了我国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运营方略。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投资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循环经济投资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对治污缺乏动力,环保投资严重不足。应借鉴日本经验,完善政府投资主导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环境投资的市场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积极投资,重点解决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技术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以清洁生产为抓手,打牢循环经济的基础工程;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生态工业的循环链;以社会层面为目标,探索循环型城市的“绿色通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采取必要的政府政策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过程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为主要指标,可以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废弃物"零排放"的循环经济成熟阶段;从构建循环经济生态系统出发,可以把循环经济分解为可调控的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园和生态社会3个层次.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途径.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循环经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的国际经验,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财税激励政策实践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和谐发展的具体化。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效的财税政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国外主要从政府奖励、税收优惠、收费改革等方面,使经济负外部性内在化。借鉴国外正向激励制度的先进经验,建立财税杠杆正向激励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配置作用,从而实现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3R(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是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本文重点对德、日、美三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作以分析和总结,并以此为借鉴,提出中…  相似文献   

17.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模式及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致使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的过度排放等现象日益严重。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循环经济立法,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制保障。本文旨在对我国循环经济及其立法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到政策,再到各地区的企业,已经由一种观念变成了一种行动。循环经济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一方面取决于政府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获益匪浅。尽管我们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也要十分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从能源、水资源产出率及矿产资源、再生资源回收率等指标看,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也表明,循环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道路还很漫长。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介绍循环经济基本概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建立循环经济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发展河北省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建立和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重点企业鼓励开展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相似文献   

20.
王文飞 《现代经济》2007,6(10):43-44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发展模式朝着绿色健康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区域循环发展措施主要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构建全面的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