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存国家赔偿法对于精神损害规定的缺失是我们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赔偿范围,赔偿请求权主体及具体的赔偿方式和数额进行梳理,目的在于更好地弥补现存的漏洞。  相似文献   

2.
国家赔偿范围拓展至精神损害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如果由于违法给公民造成精神损害,其后果往往比一般性主体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公民精神损害要严重,而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却将精神损害排除在可赔范围之外,这对于公民权利的真正实现是非常不利的,它会动摇社会成员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信心,还有可能会放纵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执行公务为借口肆意侵害公民的精神权益,这与我国建立法治社会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构建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制度的必要性作出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既是维护法律尊严的需要,也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体现。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关于精神损害、行政不作为和赔偿义务机关如何行使追偿权等问题,应在《国家赔偿法》中予以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实践中,行政不作为违法给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程度不亚于行政作为违法,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在此方面的规定存在不足。本文将从该法有关行政不作为违法的立法缺失入手,肯定国家对此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浅析此举的意义,最后分析了如何将《国家赔偿法》中行政不作为违法纳入国家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现有国家赔偿法对人身权的损害赔偿存在单面性,即将权利主体“预期收益”的财产损失。混同于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与正式写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不符。在国家赔偿法中实现精神损害赔偿是普通法律制度实现宪法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佘祥林的案子引发了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如何确立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面对现行立法的不足,对其完善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家赔偿标准低,现行国家赔偿标准原则以及具体计算标准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提出要确立补偿性标准原则、健全人身赔偿标准、以因果关系确立财产赔偿范围等方面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9.
行政不作为是相对于行政作为而言的行政行为。对行政不作为国家应负赔偿责任,且必须具备相应的构成要件。当务之急应补充修改《国家赔偿法》的相关条文,将行政不作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司法解释为人民法院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进行了必要的规范,但在适用相关司法解释时在诸如刑事案件造成人身损害可否要求精神损害赔偿、近亲属在直接受害人严重残疾时可否以自己名义提起精神损害赔偿,如何认定精神损害后果严重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应如何确定等问题上仍存在较大争议,笔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的分析,阐述了国家赔偿制度的价值基础及国家赔偿的民事责任性质。  相似文献   

12.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是指哪些民事权益受到侵害可以请求获得赔偿精神损害。在确定其范围时应从维护人身权利和人格权这两个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3.
国家赔偿的范围是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尺度.就全球而言,国家赔偿范围的扩大化已成主导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赔偿法本身存在的确认程序多余、缺乏强制执行措施、国家赔偿的范围过窄等缺陷.我国的国家赔偿范围的法律规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法治国家"人权本位"的时代精神,因此必须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适当扩大国家赔偿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请求国家赔偿的宪法权利有了实现的保障。我国在确立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是采用了违法原则,在确定损害赔偿范围时采用了法定原则,而在确定赔偿责任的归属时采用了国家机关负责赔偿与对工作人员过借追偿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不包括精神损失。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因此,应扩大刑事附事民事损害赔偿的范围,设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6.
国家赔偿制度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当前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国家赔偿法》和相关法律体系确立的国家赔偿责任风险管理机制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需要,本文对将保险机制引入国家赔偿制度,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并对国家赔偿责任保险的运行模式、归责原则和责任分层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国家赔偿法吸收了国外有关赔偿理论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体现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特点,在归责原则上有利于明确责任主体、督促依法办事,并与国家补偿严格区分开来;在赔偿范围上则限于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其中突出了对人身权损害的赔偿,在国家赔偿主体上强调了赔偿义务机关的责任;另外,在立法技巧上也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8.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渊源。是否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为圭臬。否定法人存在精神损害的各项理论依据,在逻辑上均存在缺陷。即使设计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初衷是基于人文价值关怀,我们在注重对自然人基本人权和人格尊严保护的同时,将其适用于法人,与其制度设计的初衷并不冲突。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不仅理论上证明可行,而且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对侵权与违约竞合下的精神损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只有通过侵权之诉进行救济,但同时不能获得对履行利益损害的赔偿。只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责任竞合中的损害才能进行全面救济。附随义务在现代合同关系中的出现是确立该制度的法理基础,它使违约责任的救济范围向侵权责任靠拢。在比较的基础上,就确立中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四点构想。认为《合同法》第112条是该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国家赔偿的性质、赔偿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程序、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数额和精神损害赔偿等问题的法理学思考,指出《国家赔偿法》内在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