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统筹城乡视野下农民工身份认同重塑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主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找到适当而合理的身份定位,既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性问题.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建议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还原农民身份的职业内涵,提升农民职业发展能力,重塑农民工身份认同,以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形成城乡有序流动、良性融入的人口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4):9-17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对农民工群体的落户意愿进行研究。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从身份认同的8个指标中提取了 "认同意愿"和"内心认同"两个公因子,构造了农民工个体的"身份认同度"。研究发现:农民工对于"本地人"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对落户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认同度越高越愿意在当地落户;此外,农民工对于城市的满意度与制度的支持均对落户意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农民工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感与满意度;二是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生存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和农村劳动力流动性逐渐增强的双重背景下,探究劳动力流动“常态化”趋势下的养老模式选择偏好,对于科学有效应对农村人口养老问题至关重要。为此,文章基于2019—2020年针对四川、河南、湖南、湖北等10余个劳务输出大省的农村居民的问卷访谈数据,通过Probit模型研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行为对其养老模式选择偏好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影响差异。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农村劳动力流动能显著改变养老模式的选择偏好,具体表现为流动行为使得农村流动劳动力更加偏好于社会养老模式;二、机制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会通过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不确定性和提高养老社交需求两条路径提升劳动者的社会养老偏好;三、代际差异和人力资本水平均会显著影响流动行为对社会养老偏好的效应水平,具体表现为年龄越小,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劳动者,流动行为对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越大。文章为认识未来老年人口的养老意愿、把握乡城流动人口养老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核心消费群体决定商品的文化属性。而早在初唐,隐士就已经成为饮茶生活的核心消费群体,因此赋予饮茶生活高蹈隐逸的文化特征,也就是说赋予农产品的茶叶以浓郁的文化色彩。唐代是中国荼文化的第一个发展高潮,陆羽通过撰写《茶经》缔造了传统茶学,为中国茶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陆羽也有盛唐文人普遍存在的隐逸与出仕矛盾的思想感情、隐士与侠少的浪漫主义精神,但是无论是他的友人,还是后世的史学家,都把隐士作为陆羽的本质身份特征。隐逸属性把茶与陆羽联系了起来,是陆羽关注荼的内在原因,而陆羽出色的总结与鼓吹进一步强化了饮茶生活的隐逸属性。 相似文献
5.
从对未来的归属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从未来归属的角度透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即从经济资本,文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未来归属因素分析,并从二元制度和自身限制进行了未来归属的困境分析,由此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杜鹰本文依托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地调查和抽样调查获取的大量数据资料,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特征及其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使用的数据资料主要来源于本课题组1995年对四川、安徽两省的实... 相似文献
7.
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探讨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处于模糊状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对家乡学校的怀念程度、传媒接触、社会排斥感、社会剥夺感和社会差异感等对其身份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产生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阻碍了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以2009—2020年间上市时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或者家族的A股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按照民营企业原始产权获取方式,将其划分为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国有转制型民营企业和不具有身份认同问题的创业型民营企业,对身份认同问题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抑制了企业创新水平,制度环境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存在政治关联的样本中,民营企业身份认同问题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效应更为显著。研究结论拓展了对民营企业创新活动异质性的理解,为“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更好地激发民营企业家精神、促进民营企业研发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2014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展的社会融合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住房状况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自有住房对农民工形成城市身份认同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处理效应模型纠正可能的选择性偏误后,所得结果依然稳健。(2)政策性住房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合理的解释是,当前以公租房为核心的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未能发挥有效作用。(3)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主观社会地位认知是住房状况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的中间机制之一,即住房状况的差距使得农民工主观社会地位认知产生分化,进而导致其城市身份认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间的推移,仅仅把农民工划分为“新生代”与“老一代”已经难以准确反映劳动力市场的世代结构变迁。本文以十年为一代将活跃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分为60后、70后、80后和90后,利用2017年国家卫健委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使用SPSS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尽管农民工的世代变了,性别结构变了,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他们的收入提高了,境遇有所改善,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比老一代更向往落户城市,也并不比老一代更认同自己是本地人。 相似文献
11.
12.
社会监督、群体认同与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基于面子观念的中介和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观察》2019,(2)
农户行为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将外部因素中的社会监督和内部因素中的面子观念、群体认同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内部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逻辑和路径,最后利用湖北省18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①村干部监督和保洁员监督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②面子观念对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群体认同对农户该行为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是,群体认同通过面子观念间接地促进农户采取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③面子观念在村干部和保洁员监督与农户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对面子观念强的农户而言,加强村干部和保洁员的监督对其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却未能享有基本的社会权益和应有的社会保障,其父辈所遭遇到的社会认同危机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要化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应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强化社会保障、变革二元制度、消除城乡隔阂、推进文化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以网络事件"不嫁(娶)农村人"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几则典型帖文为具体分析案例,从城乡婚姻观的视角分析了蕴含于中国社会几十年的城乡差别、农民身份认同和农民形象的塑造传播等问题。研究发现,"不嫁(娶)农村人"问题从一个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层面蕴含着民族心态、国家历史和国家政策的重大主题,表现了农民这一重要阶层所蕴含着的真实性格的张力、隐密话题的活力与弱者武器的韧性,进一步揭示出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变与传统婚嫁观念变迁的时代之惑。 相似文献
16.
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数据,比较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方法、学习环境、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方面,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好于留守儿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成绩、亲子关系对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有积极影响,而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学校体验到的相对剥夺感对两类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消极影响;在留守儿童中,男生、非独生子女以及高年级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要差一些,而流动儿童则不存在这些差别。 相似文献
17.
新古典模型为理解城乡收入差异提供了基本的思路,即资本积累的差异,包括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依据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资本追求更高报酬的规律,资本应向农村地区流动.但事实上资本并没有流向农村地区,而是进一步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城市地区集中,资本报酬递增的技术特征可以为这种集中提供解释,但缺少经验支持,研究发现这种资本极化流动并不符合配置效率,那么导致城乡收八差距持续扩大的这种资本反配置流动的动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发现单一金融体制下融资市场的分割是其根本原因,农村地区信贷短缺、人力资本匮乏、外部投资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形成差异的循环机制,造成了资本反配置流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合理流动,且这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资源流动的速度,但优质资源要素的单一方向流动问题依然存在。为改善这一现状,应整合城乡资源要素,优化投入与发展机制,积极搭建城乡融合平台,构建一体化的资源市场,科学诊断差异性诉求,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20.
“双循环”发展格局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压力的重要举措。“双循环”发展模式要求进一步挖掘国内消费市场潜力,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消费市场仍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空间。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加速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在保障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下,有助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进而形成国际国内联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