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农业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由于各国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的差异,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和方式也不尽相同,从专业化程度上可分为分业型转移和兼业型转移。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车的社会经济背景基础上,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兼业型转移现象做了进一步评价,并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几种模式转移。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长过程中(初期、中期、甚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无一例外地都是采取以农业劳动力的分业型集中转移为主要途径和目标模式,尔后才转入以兼业型分散转移为目标模式的。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这种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有其深刻的经济合理性和普遍规律性。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劳动力兼业型分  相似文献   

4.
所谓兼业型转移,就是将农业剩余劳动时间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以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家庭收入的最大化。近年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其主渠道就是兼业型转移。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兼业型转移,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初级阶段”或称不完全转移,有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历史必  相似文献   

5.
论文认为,兼业农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人口经济现象。据此,作者在概述我国兼业农产生的经济背景、兼业农的特点和形态、兼业农的经济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兼业农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总体机制”是在农业产业或农村社区对农业劳动力的“推力”,非农产业或城镇社区对农  相似文献   

6.
陶永勇 《农村经济》2003,(12):66-69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从原来从事的农业生产中剩余出来 ,并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转移的进程考察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两个明显的基本特征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兼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 ,每年除在外务工外 ,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在1978— 2 0 0 0年转移的 1 3亿多农村剩余劳力中 ,通过政府、职业介绍所、亲朋好友等有序转移的约为2 …  相似文献   

7.
论兼业化农业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转移,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兼业化还是专业化这一关系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已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作出明确的回答。对兼业产生的机理、运行及其效果等方面的系统分析和实证性考察是展开上述命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分业型农业劳动力转移方式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兼业型转移方式也有缺陷。应选择以兼业型转移为主,分业型转移为辅的转移方式,但必须抑制二兼化,大力改善乡镇企业的经济不合理性,创设条例由兼业型向分业型过渡。  相似文献   

9.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理论界、学术界已经讨论了许多个年头.其中,对农业劳动力转移概念的表述,大体有三种:第一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这是被较为普遍承认的一种.第二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产产业的转移.第三种是,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农村其他各业和非农产业的转移.1.三种表述的共同点有三,一是以农业中的种植业为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二是以劳动力从原来的产业中游离出来为劳动力转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具有典型的特征,但仍存在着供求结构矛盾、城镇化程度低、农民兼业性明显、务工环境不宽松等问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进程、建立教育培训支撑体系、健全制度保障体系等是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开发与转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全文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对若干典型国家与地区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概括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中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1)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划分为停滞阶段,启动阶段,加速阶段和稳定阶段,(2)农业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模式可概括为“递进型模式”和“跳跃型模式”。(3)农业发展速度及发展模式的选择、资本形成能力的高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是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宏观变量。下篇通过对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的深刻反思和转  相似文献   

12.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农户兼业经营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有利的。但是,农业生产的普遍兼业化,又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羁绊。伴随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适时适度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建立和完善吸纳新技术的机制,转换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增进自身积累能力,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对我国农业规模经济的前景作出基本正确的估计,将为土地制度的选择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道路英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道路——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革命和启动工业化的国家。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1)由“兼业型”转移为主转变为“分离型”转移为主。(2)由主要在农村的“分散型”转移为主转变为由农村向城市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前 ,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 ,分析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对新时期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尤为重要。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1 兼业性。我国绝大部分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并没有脱离农业 ,他们或者离土不离乡 ,或者离乡不离土。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转入非农产业的农民 ,有 86 4 %没有退出承包地 ,只有 1 3 6%完全转出或部分转…  相似文献   

16.
以306户家户为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概况及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方式、类型状态、范围等状况;对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之间劳动力结构配置,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劳动力素质配置,劳动力行业结构区域性等作出了评价和分析;提出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新村创办农业股份合作种植区的启迪──兼谈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规模经营江苏响水县委夏军,孙茂元,吴永祥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断增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愈趋下降,一些地方农民弃田抛荒的现象蔓延,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转移的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其原因除了农村劳动力过剩之外,市场机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力量。表现在两方面,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二、三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苏州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的主要劳动时间和劳动收益已经转移到了非农产业,因此,现在苏州农村真正剩余的主要是农业(粮食生产)劳动力。由于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苏州农村劳动力的“兼农”现象仍相当普遍,他们一旦经营失误或从企业下岗,就会重新转变为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年龄跨度大、劳作时间少、收益虽低但尚能糊口,因此从单个农民的角度来看,他们是相对剩余劳动力,但从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来看,其中绝大多数人属于绝对制作劳动力。为此,首先要通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让“超龄农民”退休,将“兼业农民”分流出去;同时要积极鼓励农民通过自谋职业、合股经营等方式,实现从兼业到专业、从就业到创业、从单纯是生产者到既是生产者又是投资者的转变,使他们彻底实现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户兼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平台。本文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用政策或制度创新促进兼业化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