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宏观货币调控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厂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金融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经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制初步形成,整体金融实力不断增强,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全面总结金融改革发展的经验,对理清改革思路,保持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刊编辑部与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推出了“金融改革开放30年”,从宏观货币调控、农村金融改革的基本历程出发,总结了三十年的基本经验,并对未来的发展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专题纪念中国金融改革开放三十年。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了,税收事业也走过了六十年的不平凡历程。回顾辉煌业绩,总结历史经验,可以说,共和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税收发展,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体系”从不断探索到初步建立再到逐步完善的伟大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蕾 《中国金融家》2009,(10):175-182
刘鸿儒: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有什么样的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当然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新中国前三十年,在传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和发展了高度集中的服务于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金融制度。后三十年,在邓小平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进了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和发展了服务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金融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金融体制的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银行不良贷款数额巨大,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金融事业走过了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加以反思。本文分别从金融地位、金融体制、金融发展方式、金融发展战略、金融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总结了金融改革发展30年的经验,很有启发借鉴意义。在举国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刊登此文有助于从历史和全面的角度回顾金融改革发展历程,为推动我国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发展建立一种新的时空坐标。  相似文献   

6.
会计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宏伟工程的一部分,通过三十年适应性改革创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管理模式的根本转变。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会计体系。三十年改革成就史无前例,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本文集中研究三十年会计改革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藉以评价这场改革的历史价值.以及它在全球范围内所显示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7.
尤靖雯 《金卡工程》2009,13(11):328-328
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成功,也经历过失败,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期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今年12月,我国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新年伊始就明确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联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财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排头兵。三十年来.财政改革风生水起,波澜壮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本刊从本期起.举办“回顾财政改革三十年”专栏,就财政领域各项重大改革的成效、经验与展望,刊登一些专题文章.以隆重纪念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本刊热忱希望广大财政工作者和关注财政改革的同志们,以高度的热情和责任感投身其间.踊跃撰稿。  相似文献   

9.
理论上讲.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生成具有渐进与自然发育的特征。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金融制度改革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明显和严重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间信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的民间信贷是属于原生性金融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它是自生自发的和极具生命力的。民间信贷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巨大的资金渴求以及现实中表现的民间信贷交投的活跃性。由于民间信贷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中国金融体制迫切地需要更加深入的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