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总想,我们确实应该经常自觉地修正自己的一些陈腐的观念。就像每天必须洗脸一样要把脑子里沉淀的污秽哪怕是些微的也要尽力地去清除。这些多余的东西竟然根深蒂固,它导致人们不能对过去对今天全面、公允地去认识。它是正确思想的障碍。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延续到现在,我经常能听到一些人在谈到“文革”前的社会治安,特别是提起解放初期的升平盛世时,总要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来描绘。说到人与人的关系时,就作这样的对比:“50年代人帮人,60年代人整人,90年代人坑人”。我没有丝毫的意思反对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怀旧之情,我也知道时下诸多的不…  相似文献   

2.
《新西部(上)》2004,(2):63-63
70年代初,我们村子里所有人家的婚丧嫁娶,我都知道。我们村子的人把婚丧嫁娶一律叫“事情”。不管谁家有“事情”,别人家都要出一份钱,并派人去吃一顿饭。我父亲从来都不参加这些活动,都由我代表去参加。每次去我都是拿着一块钱,交给“事情”的总管。交了钱就开始排队吃饭了,常常可以吃到一大碗有豆腐、粉条和肉的烩菜,当然肉很少。  相似文献   

3.
打小就觉得,图书馆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会让你在一踏进图书馆的时候便自觉地保持安静。这大概是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吧。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的中学时光。那时也没什么娱乐,不像现在,还有网吧,有iPad。于是,每到假期便跟同学们三五结伴地乘车去图书馆。到了图书馆,有作业也不想做,胡乱地借书来看,有的看不懂,有的似懂非懂,就是图个新鲜、有意思。在图书馆里厮混的日子真的是飞快,转眼就大学毕业开始工作了。现在也难得有时间去图书馆坐坐,静下心来看本书,真的怀念那种安静,那种氛围……  相似文献   

4.
在吴长江眼里,高寒广袤的青藏高原是一片人类世界的理想净土。他喜爱藏民们的真诚、勤劳、坚韧与纯朴,也喜爱高原上奇异的民俗以及那些独特的自然景物。他几乎每年都要进入青藏高原去采风、写生,体察青藏高原文化的神韵与遗存。他简直是一个朝圣者——只不过他是一个为了艺术而去朝圣的人罢了。 他去得最多的是西藏。 “我越是到西藏去看、去画、去想、去感受,越是觉得我底气不足。”“我只希望在高原宝地一次次地慢慢地把‘气’吸足了。可以说,我就是到那儿采‘气’去的。”画家认真地向我说着。我觉得,近年来,青藏高原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热线,人们纷  相似文献   

5.
“理想”作为一个词,久已淡出我们的江湖了,它的最后一次现身,大概是在小学的作文课上,语文老师神情庄重:今天我们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那是一个令人怀念的年代,我们在那个年代奢谈理想;可以谈论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如今,对于理想,我们更像古稀残年的老侠客,手抚断剑,幽幽怀念二十年前江湖上有独孤求败出没的幸福时光。  相似文献   

6.
女人的称谓     
单正平 《西部人》2005,(1):56-57
女人有很多称谓,我在这里不想罗列,只就已婚中年女人的称谓发点议论。先说自己的事。我结婚不久,有一次来了客人,我介绍说:“这是我老婆。”她听了芳容失色。又有一次,我在电话里聊天,言及“老婆”二字,她在旁赫然作色,说一个人粗俗还不够?差点把电话给压了。还有一次,我写文章,自以为得意,请她欣赏。她看了勃然大怒,说你竟然把“老婆”叫到文章里去了,这叫自甘堕落!她绝对不能容忍丈夫叫她“老婆”。二十多岁的小媳妇,怎么就成了“老婆”呢?“难道我一结婚就老了吗?”她如此义正辞严,问得我面有愧色,把那篇文章中的“老婆”统统给灭了,以示…  相似文献   

7.
人妖工业     
我从泰国回来,到机场接我的司机向我问的第一句话是:“跟人妖照相了吗?”呜呼呀!泰国的人妖竞然在中国如此地深入人心。中国人去泰国,不和人妖合个影,似乎就不能说你是真正地去了泰国。当司机知道我没有跟人妖照相,他感到失望和不解。我告诉他,我是认真地观察和了解了人妖的……在暹逻湾里,停泊着一艘大船,叫“东方公主号”。每隔一个小时,由几条小船将提前买好票等候在岸边的游客,送到“东方公主号”上,去和人妖联欢。每一场的联欢时间为1个小时,场与场之间休息15分钟,是流水作业,各个环节衔接地都很紧凑。钱也像流水一样…  相似文献   

8.
我与杨悦浦     
龙口人王树枫是《战斗英雄任常伦》连环画的作者,招远籍的杨悦浦是国内著名的美术评论家。二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留下一段佳话。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年春天,我有事去挚友宋学俊家,在他的客厅里看到一幅书法作品,不到2平方尺的小斗方内写了“花枝俏”3个字。书体为行书,章法奇特别致,一下子震住了我:“在哪搞到的?”“看好了?送给你。”宋学俊笑了笑说:“这是中国美协的杨悦浦先生给我写的。”我从不接受朋友割爱所赠的礼品,便  相似文献   

9.
书房     
《从0到1》
  在相当长的人生经历中我都是以先适应再改变的中庸之道来生存,这也是我们许多中国企业的生存写照,我们善于去复制而不是创造,我们习惯于适应而不是革新,于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都沉浮在竞争的红海中。许多创业者孜孜不倦地追求在某个成熟领域里跻身第一的时候,已经忘了还有很多没有开辟的处女地更具备了开发的价值与潜力。《从0到1》就是教给了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创新者,在未知的世界里探索,书中提及的众多观点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思维,比如“竞争扼杀创新”“全球化并不全是进步”“打造帮派文化”等,其核心观点就是去做从无到有的事,真正推动这个世界,这让我想起今年两会的一个新口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后者的提法,这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思索《从0到1》的那些事了。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个朋友,看到一则有关某市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公告后,兴冲冲地前去报名。到那一看就傻了眼,大部分单位报名条件里都列出了“全日制本科学历”甚至“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等条件,不由得失望到了极点。事后他对我说,既知这样,当初说什么也不去上自学考试,谁知道千辛万苦拿到的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竟等同一张废纸。  相似文献   

11.
我尤其羡慕的就是两种职业,一种是音乐人,另一种是作家。当现实里的人把真实诠释得琐屑,把爱意铺叙得过于直白而近乎于假,他们却能以虚构的方式穿越岁月去表达所有的遗憾和怀念。  相似文献   

12.
李平  王进富  宋刚 《魅力中国》2010,(13):147-147
无意中我发现很多学生课本的封面上、文具盒上都贴着些帅哥、靓女的贴画,虽然人物场景不一,但相同的一点就是——都是歌星或影星。看我不解的表情,一个同学说:“老师,您不知道啊,我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课下最多的话题也是那些‘大腕’”,她又神秘地告诉我,我班的一个男生上周请了两天病假就是到潍坊去看张韵晗的演唱会去了!真想不到在我们这个农村乡镇学校里“追星”居然都到了这种地步,这情形不能不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忧虑:  相似文献   

1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这两句话经常在我脑海里回荡。我是一个县级负责人,对上而言,可谓“处江湖之远”,在农民兄弟眼中,又是“居庙堂之高”。这个特殊的地位规定了特殊的使命,既为国家分忧,为国家的常治久安着想,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人民群众着想,尽可能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共奔富裕文明。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感到首要的问题是到农民中去,走进衣食父母,“进”是进去,作为农民的一员,而不是走“近”,“近”还是有距离的。这几年,我联络农户,由过去的走马观花到下马察花,由前呼后…  相似文献   

14.
我经常被领导叫去“开导”,“你不要忘恩负义,搞小功作嘛!”有时还来个“群众对你很有意见!”所谓的“伯乐”竟恨不能“阉割”了我这匹“千里马”我叫张明,80年代初西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的第二大城市宝鸡工作。我所供职的是一家文化企业,领导也是刚刚接任。刚开始,由于一些老员工不大服气他,因而他对我这个初出茅庐者还算信任,很快提拔我当了科长。并由此获得了“伯乐”的名声。士为知己者死嘛,我拼命地工作以报答“伯乐”的知遇之恩。然而随着“伯乐”地位的巩固,权威的确立,渐渐对我有了看法。究其原因,说来有点可笑。先…  相似文献   

15.
林鹰 《环球财经》2011,(1):128-128
冯小刚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里说,“1997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她。”  相似文献   

16.
看惯了都市里灰色的石头森林,是否会怀念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村舍老屋,你还打算稳坐不动吗?何不跟着我的野蛮计划,去纵情寻找一个全新的乡村游?  相似文献   

17.
还在战争年代,每次父亲上前线去,总这样说:如果我回不来了,就把儿子送回江西去。老红军终于把儿子送回了江西戈阳老家。不过是1968年,在那法西斯般残冷和耶路撒冷朝圣般虔诚的年代,老将军激流勇退,也将儿子送到了红色汪洋中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位在企业里工作的朋友向我说起这样一个情况:他们单位头头们搞了很多“披上时髦外衣”的形式主义,把“空谈”当作一本真“经”来念。开始,我对这位友人所反映的情况并不太相信,可事后笔者到  相似文献   

19.
李帅 《东北之窗》2010,(20):68-71
看惯了都市里灰色的石头森林。是否会怀念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的村舍老屋.你还打算稳坐不动吗?何不跟着我的野蛮计划。去纵情寻找一个全新的乡村游?  相似文献   

20.
首次推销     
暑假,表妹文文从深圳来西安玩。令我吃惊的是文文居然带了一包饰品(胸饰、项饰、头饰),想在西安出手。她的理由是上学期选修了一门营销课,趁假期实践一把,顺利的话,更可补贴旅费。几乎每个傍晚,我们就加入到摆地摊的行列中去。但看者多,买者少,转眼就要开学了,没卖出去几件。别说赚钱,连本都没有收回。文文说要改变思路。饰品与衣服相配,方能显出它的点睛妙用,没准服装店老板会给她一个机会。一大早,就和文文到街上转。走进一家招牌为“布衣”的小店。没想到老板居然是我的中学同学。十多年不见,要聊的话很多。文文一件一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