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即将来临,中国又恰恰处于历史巨变的躁动之中,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机遇与挑战、希望与困挠、生存与危机等等诸多两难抉择摆在我们面前;21世纪,又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是实现由贫困向富饶、新旧体制转型、完成经济质的飞跃的天赐良机。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磨难求索岁月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个伟大的经济时代,纵观今日之中国,尽  相似文献   

2.
回归     
回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纪之交,风云际会。1997年7月1日,历史的画卷在这一天定格,世纪的镜头在这天取焦。古老东方的伟大中国,在这天敞开胸襟,迎回了她的游子,展示了十二亿人的骄傲。香港回归,香港回归!一百多年来震天憾地的呼唤,在这天变了现实;炎黄子...  相似文献   

3.
一、回归:疗理疲弱肌体的良机澳门回归在世纪之交。"世纪"本来纯粹是一个计算年代的单位,但世纪转换往往成为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15、16世纪之交正好是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18、19世纪之交又正好是第二次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之时。现在。20、21世纪之交又面临着历史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网络化潮流滚滚而来。这一变革对每个经济体参与全球竞争以提升自己赋予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尖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旧貌变新颜,跨入了一个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新阶段。然而,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越来越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在新旧世纪之交,当我们从全球的观点来审视过去一个世纪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前景的时候,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事件之一,它对二十一世纪我们这个星球的走向将发挥重要的影响。十九世纪是中国衰落的世纪,帝国主义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中,中国人总是以战败告终,以割地赔款为结局,中华民族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但是中国人民并不屈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艰苦奋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了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增强了国力,…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单宝20世纪的历程即将走完,21世纪的曙光喷薄欲出。处于世纪之交的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对于企业来说,不能不考虑和思索。企业管理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企业在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时,必须认识和掌握企业管...  相似文献   

7.
喻国华 《特区经济》2004,(12):172-17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四亿人口就有九亿多农民;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曾经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涌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进行着跨省区、跨县市的地域性转移,形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这股潮流被称为“民工潮”。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外出打工者不过几百万,而目前在外流动的民工已逾1.14亿。  相似文献   

8.
柳民 《发展》2000,(10):28-30
小康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从小康到宽裕再到富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奋斗目标,同时确定 2010年远景目标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世纪之初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世纪之交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自 1994年…  相似文献   

9.
从十九世纪末洋务派向西方寻求的“机船矿路”,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产业政策规定优先投资的“卡脖子产业”、“瓶颈产业”,时间已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的历史跨越了几个时代。但是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有一个长期未变的问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环渤海地区正面临着一个大展鸿图的有利时机。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出现在八十年代的珠江三角洲,第二次浪潮是在九十年代初的上海浦东开始的,那么,第三次浪潮将在世纪之交的环渤海地区掀起。二十一世纪是竞争的时代。如果说中国沿海第一、二次浪潮充分发挥了政策吸引的效应,那么环渤海第三次浪潮则应该充分发挥制度创新的效应。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科技人才最密集之地。尤其是京津两市汇集了全国第一流水平的科研与教学机构。依靠科技,依靠人才,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实…  相似文献   

11.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将受到较大冲击。面对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发展形势.安徽乡村经济如何应对、如何发展,特别是如何使安徽乡村经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一、要立足于安徽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发展乡村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而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又首先在安徽展开。究其原因,还在于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当我们后来在责怪、叹息小岗村、凤阳县乃至整个安徽省在全国农村经济体制第二步改革(…  相似文献   

12.
一、巢湖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巢湖市是一个农业大市,2006年年末全市乡村总人口359.1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220.7万人,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劳务输出时间较早,究其历史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小保姆”,形成于九十年代的“民工潮”,壮大于二十一世纪的头几年,和近几年兴起的“返乡创业热”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的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区域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但近年来又出现了大量农村外出就业者回流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路径转换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工业化的历程表现出它经历了三次道路选择,即:20世纪50年代选择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80年代选择的以“改革开放”为基础的“外延型全面发展”道路;世纪之交选择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种历史性的选择,既是特定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问题上已经成熟起来。但是,由于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换仍将是一个艰难的调整和较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窦述 《发展》2009,(3):28-29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农村拉开大幕。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改革是非常成功并卓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史研究在文革结束后曾经经历过一个备受人们重视的黄金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以后经济史热降温,一些学者的兴趣转变到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去,但到了新旧世纪之交,经济史坛又呈现了 一些令人所喜的现象,一是人们探索经济史学理论方法和中国经济史重大理论问题的热情在增长,经济史研究出现一些新的趋 的生长点,研究在深入:二是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以后,一批重要的成果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17.
重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使中国走出了短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从90年代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为了中国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重新构建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提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于培伟 《科学决策》2007,(11):13-14
纵观“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时,是中国进人欧洲的一次重大机遇,那么当前欧盟的东扩就是我们进一步走向欧洲的第二次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19.
《广东发展导刊》2003,(6):36-38
实施西部大开发,通过各个地区的共同进步,达到中国的普遍繁荣,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这是中国第三代领导人在世纪之交的庄严宣告。如果说在过去的20年,东部地区率先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国区域发展的一个战略突破,那么西部大开发则是21世纪中国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战略性选择。这项世纪工程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家负债问题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变迁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期,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不景气,这一问题显得愈发突出,事实上已严重地阻碍了大多数农村家庭生产与生活的正常动转以及社会的进步。但在以往关于农村经济史的研究中,对此问题似乎重视不够,亦缺乏深入的分析。本文仅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方面的情况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资料表明,二三十年代农家负债问题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负债户众多。据国民政府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编的(农情报告)载,1933年全国各地农村借款和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