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史朝兴  顾海英 《财贸研究》2006,17(3):49-52,70
本文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改进,应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研究了加入WTO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贡献,并探讨了其它因素对中国双边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对中国与WTO成员之间的双边贸易增长贡献了19.6%,贸易伙伴GDP增长、中国GDP增长、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APEC的贸易制度安排、香港和新加坡的转口贸易等因素都对中国贸易增长有显著正面影响,而运输成本则是阻碍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贸易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本已经连续8年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今年1季度,中日两国双边贸易仍然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日本继续列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之首.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中日双边贸易总额达20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8%.其中我对日本出口105.6亿美元,增长22.8%;我从日本进口100亿美元,增长13.2%,我贸易顺差5.6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数字     
23.1%2005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2952.03亿美元,同比增长23.1%。我国与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发展状况良好,中欧双边贸易总额471.1亿美元增长26%,中美双边贸易总额436.2亿美元增长24.3%,中日双边贸易总额421.4亿美元增长12%,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4.
2004年欧盟与我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72.86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后至今欧盟一直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对中国外贸的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通过对中欧双边贸易的现状分析,总结出中欧双边贸易对我国外贸影响与我国外贸今后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市场》2005,(2):6-6
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高达一万一千五百四十七点四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相当于”入世”前2001年全年贸易规模的2.3倍。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突破五千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三百一十九点八亿美元。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实现全面快速增长。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一千七百七十二点八亿美元.增长了33.6%:美国居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位置.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紧密,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特别是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增长迅猛,发展迅速。但是,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仍然是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恶化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中日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影响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因素出发,对促进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促进中日双边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中国的14个主要贸易伙伴样本性质的不同,分别选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几何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人民币双边汇率与双边贸易收支的关系,并计算分析了双边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及双边汇率对不同贸易伙伴的影响差别。分析表明,在长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几乎能改善我国对所有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马歇尔一勒纳条件成立;在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恶化我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可能不成立。双边汇率贬值对双边贸易收支的影响可能呈现“J”曲线或“W”曲线形态。人民币汇率变化对发达市场经济伙伴的贸易收支敏感度高于对其他贸易伙伴的敏感度,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深入。汇率的价格传递机制会逐渐完善,这些差别会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8.
韩国是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自1 992年中韩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往来逐年升温.2001年中韩双边贸易总值达359 1亿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长4.1%,占我对外贸易总值的7%.韩国是我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2001年仅列美国、香港和日本之后.  相似文献   

9.
自中欧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取得了快速进展。经过2004年东扩的欧盟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不断扩大的双边贸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欧贸易的互补性。本文利用近十几年的贸易统计数据,分别以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为依据对中欧贸易的互补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中欧双边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主要以产业间的垂直分工为主,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在中欧双边贸易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中欧之间的国际分工正逐步向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以Novy(2011)的模型为基础,计算1994-2013年"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并对影响双边贸易成本的诸多因素进行面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一带一路"14国的双边贸易成本在二十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前五名国家包括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进一步分析发现贸易伙伴的铁路密度、电话线路密度以及互联网使用情况等基础设施情况与双边贸易成本负相关,三者中铁路密度的影响系数最大;贸易伙伴与中国的实际GDP差额、两国地理距离与贸易成本正相关,而贸易伙伴的贸易开放度、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成本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海关总署10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全面快速增长,欧盟、美国和日本继续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2.
《进出口经理人》2003,(4):18-19
一、双边贸易 中国和阿根廷两国之间很早就有贸易往来。阿是我在拉美重要的贸易伙伴,自1972年2月19日两国建交以来,双边贸易一直维持较高水平。我从阿进口除小麦、豆油、皮革、钢材等传统产品外,1997年我从阿进口原油111万吨,金额1.5亿美元。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自1995年以来一直保持第一位,其次是轻工产品和纺织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欧盟贸易状况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1975年我国与欧共体建交以来,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欧盟已是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双边贸易也面临潜在的障碍,该障碍主要缘于欧盟东扩所导致的贸易转移、投资转移及欧盟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本文在分析我国与欧盟在贸易中所面临的危机与障碍的同时,对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构建了贸易收支理论模型,基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数据,以美国和欧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为依据,选取中美双边贸易和中欧双边贸易作为典型样本,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实证分析了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印尼双边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国与印尼的双边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中,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发展最快、贸易额最大.印尼是世界第四个人口大国,消费潜力巨大.2002年以来,印尼政局稳定,宏观经济保持年均5%的速度增长,投资和贸易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相似文献   

16.
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两国贸易发展迅速,经贸领域不断拓展,中国多年来持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国地位;韩国也已成为中国贸易伙伴中双边贸易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两国贸易交流密切。但是,伴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从1992年至2012年短短的二十年间,中国对韩贸易逆差竟然激增了238倍,年均增长33%,高于同期双边贸易年均29%的增长速度。韩国对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值得我们对两国贸易不平衡问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对外双边经贸关系的一个重点.中美贸易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恢复,于1979年签署了中美双边贸易协议.自1996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于1997年后在中国的贸易伙伴中位居第二.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中,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引人注目。继1993年双边贸易、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等大幅度增长,1994年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继续发展,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双边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日本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993年中日贸易额为390.4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占当年我国外贸总额的19.9%。其中,我对日出口157.9亿美元,我从日本进口  相似文献   

19.
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仍是美国主要贸易伙伴中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并于2005年8月开始跃升为美国第四大出口市场,且有望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然而,中美经贸关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些经贸纠纷,经贸问题政治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一、当前中印经贸合作现状(一)贸易规模不断拓展,印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和印度双边贸易规模迅速增长。2000年到2015年,双边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达23.8%,明显高于同时期我国外贸总额年均增速。2015年,双边贸易总额合计达716.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517.5,进口额为124.6,分别较2000年增长33.2倍和9.2倍。同时,我国已取代美国和阿联酋,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