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栏目由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交易网、《新财经》杂志共同推出万盟并购月评2004年11月并购市场基本保持平稳,并购活跃程度较前期稳步增加。根据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统计资料,11月份上市公司累计发生并购交易72笔,较上月增加18笔;总成交金额63.9亿元,较上月成交金额明显下  相似文献   

2.
李斌 《新财经》2006,(1):112-114
《新财经》杂志作为独家平面发布媒体,在2005年底隆重推出的由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交易网发起的第五届“十大并购事件”的评选活动,结果在本期正式揭晓。凯雷收购徐工集团、中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等十件年度具有标志意义的并购事件最终上榜  相似文献   

3.
《新财经》2004,(1)
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并购不仅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国经济的新问题。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和中国并购交易网连续四年的“十大并购事件”的评选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2003年的评选活动特别邀请了《新财经》杂志参与并购事件的评选并联合公布结果。为了保障此次评选的严肃性和客观性,本次活动邀请了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全体学术委员、部分并购业界中介人士(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部分师生百余人作为此次参评人士。通过社会各界不同的视角并按照“社会关注度”、“行业影响力”、“创新性”、“并购规模”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级,最终遴选出2003年的全球“十大并购事件”及国内“十大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4.
《新财经》2002,(1):40-42
[编者按]在全球范围内,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中国加入WTO,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给予中国企业家的重大机遇.为此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组织了"全球十大并购事件"、"中国十大并购事件"等评选活动.按照并购规模、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并购技术的运用、并购竞争程度等指标对被选项进行综合评分,最终遴选出了2001年"十大并购事件".  相似文献   

5.
从TCL、联想到不久以前的海尔、中海油,当这些中国企业勇敢地投身到海外并购战中历练的时候,他们的气魄一度让有些人欢欣鼓舞地认为,海外并购的"中国世纪"已经到来了.姑且不论这种"中国世纪"的说法是否精准,但有一个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舞步正渐渐移到全球并购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10月至2010年12月,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已有10年了,"走出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谈到"走出去"战略,就不得不提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正逐渐成为全球并购的生力军,海外并购的领域从以资源类为主向资源、制造业、消费品、高科技等多领域并重的局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下半年以来,外资并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纷纷预测外资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的案例会越来越多,甚至有人预测2003年将成为"外资并购年",但近来发生的较大并购案例中,除了新桥股份入股深发展,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等少数有影响的事件之外,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案例并不太多,"外资并购"显得"雷声大,雨点小".另一方面,许多中国企业却频频向海外出击,涉及金额巨大,颇为引人注目.这种局面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在党中央提出要"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参与到并购行列当中.本文从目前中国的并购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并购的20年历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中国的并购呈现半行政化的特点,是以"保定模式"和"武汉模式"为典型的政府干预下的企业合并.第二个阶段.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的重组并购,大体上是半市场化的运作.第三个阶段.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股份制的推出,资本市场的建立,都给企业兼并搭建了平台,中国的并购开始进入全市场化的转型整合期,中国的所有企业,在这一时代,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管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壮大以及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海外并购成为中国企业继续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海外"试水"每迈出一步都异常艰辛:一方面,遭受各种阻碍和风险,多数企业并购过程一波三折以至无法完成并购;另一方面,少数企业并购过程完成之后,由于对整合风险估计不足导致最终并购失败。因此,海外并购风险的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防范体系,规避风险、注重整合,减少并购盲目性、提高并购成功率,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真正地"走出去",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大公司。  相似文献   

11.
跨国公司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实现本地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就是并购大型国有企业.在并购政策的设计上,一方面要缩小"国退外进"产生的偏离,引导外资更积极地发挥国有经济退出的承接作用,另一方面要规范外资并购,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跨国并购数据,检验了国家间遗传距离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遗传距离通过影响并购企业获得的新知识规模和并购后的知识整合过程,使不同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水平出现差异.对中国企业而言,遗传距离与企业并购后的创新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且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变动存在异...  相似文献   

13.
《新财经》2011,(12):85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上半年创出历史新高。10月6日,中信证券在香港上市,H股共募资约132亿港元,其中65%将"用于建立或收购海外研究平台以及销售和交易网络"。同时,海通证券也在计划进行海外扩张。尽管  相似文献   

14.
贾玉成  张诚 《南方经济》2018,37(9):50-67
"新常态"经济周期中,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有何特征?从经济政策频繁波动的现实出发,如何理解跨国并购的"逆周期"成因?文章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对91个国家的跨国并购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周期、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国并购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具有显著的"逆周期"特征,下行经济周期加剧了并购规模提升;其次,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国并购正相关,并且在国有企业中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表现为更明显;最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差距以及市场增长潜力差距均提升了并购规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壮大,在"走出去"的大环境下,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而且买的都是国际名牌企业.<全球并购报告>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上半年共完成454宗跨境和境内交易,交易总额达到1 79亿美元,与2004年同期数字相比,交易额增长27%,交易量增长24%.中国的并购活动(包括境内和跨境交易)较活跃的行业分别是工业制造业40%、电脑电子业14%和电讯业7%.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跨国并购的序幕已经拉开.  相似文献   

16.
江咏  朱剑锋  魏娜  杨凯 《上海国资》2007,(12):89-91
如果说2006年被中国的经济界誉为"并购年"的话,那么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可以用"深刻"两个字来描述。外部法律和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并购内部交易的进一步规范,A股股市的高涨,私募股权在并购交易中的活跃,以及外资并购引发的种种争议,给2007年中国的并购抹上了鲜亮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资》2007,(12):83-89
如果说2006年被中国的经济界誉为"并购年"的话,那么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可以用"深刻"两个字来描述。外部法律和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并购内部交易的进一步规范,A股股市的高涨,私募股权在并购交易中的活跃,以及外资并购引发的种种争议,给2007年中国的并购抹上了鲜亮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历来,跨境并购实践都以发达经济体的企业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为主。因此,评价跨境并购的传统标准多建立于此类实践之上。由于中国是新兴经济体,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多是一种由"弱"向"强"的逆向并购。因此,传统的评价标准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实践存在疑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揭示跨境并购的传统评价标准在应用于中国企业实践时的不适性,并提出评价和研究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新时代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企业逐步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由于受矿产资源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倒逼压力的影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和并购金额快速上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并且表现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方案的实施遭遇各种困难和障碍。譬如:跨国并购经验、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外国政府干预、并购后的有效整合、政府有效监管等等都是造成海外并购失败的基本成因,本文就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2001年的中国,"全球化"一词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伴随全球化的脚步,"并购"也成为了21世纪的主题词.然而,国内企业在参与并购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崇洋症或民族自大症的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