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支持和参与,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那么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是什么?本文从下述五个方面论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客观基础。 一、从东亚与北美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看亚太地区经济合作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的地域范围包括太平洋沿岸的亚洲、大洋洲和美洲国家和地区(广义的亚太地区),合作的中心区域是亚洲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狭义的亚太地区),合作的双方主要是东亚和北美的国家和地区。虽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相似文献   

2.
推进亚洲金融合作,从技术上说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次序,寻找一个适当的起点并在不同层次上相互促进。从区域货币基金到亚洲货币设想再到亚洲债券市场,人们对如何推动亚洲金融合作的认识逐渐深入。但是,从国际经济战略上说,各国也必然会借此谋求自身的利益并展开博弈。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大国,在亚洲金融合作中是否会依然坚持日元国际化的思路,在亚洲债券市场建设中出现暂时困难时、在推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方式上,日本是否会转向加强以日元为中心的区域资本市场建设,这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解决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是国与国之间充满利益博弈的长期摩擦过程.亚洲国家与地区应加快金融合作步伐,以保持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币值稳定,同时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币国际信誉日益提高。推进人民币亚洲化还取决于一定的条件,国内方面主要是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贸易、外汇储备、开放共同构成的基础能力及发展走势状况,国际方面主要是亚洲经济合作框架内双赢搏弈共识下的接受意愿。推进人民币亚洲化需要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实行人民币结算制度,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建立人民币联系汇率,主动向亚洲金融合作靠拢。  相似文献   

5.
亚洲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区,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美好前景的地区:亚洲各国行动起来,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人民币的亚洲化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本文结合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变化以及东亚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发展趋势 ,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 ,提出“人民币亚洲化 1”的主张 ,并对其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选择进行了初步分析。在现有国际货币体系中 ,一国货币必须通过区域性制度合作的“集体行动”来实现完全的国际化。目前 ,人民币已经具备实现区域化的初步条件。今后 ,中国应将经济政策的制定同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目标结合起来 ,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努力推动人民币的亚洲化  相似文献   

7.
东亚金融合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物。十年过去了,东亚经济重新恢复了活力。然而就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时候,东亚经济体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在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全球化加快的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和资本流动加剧使东亚经济的风险更为严重。现有的东亚金融合作机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为消除危机做了相应的努力,但难以解决东亚经济正在面临的各种新老问题。因此,东亚诸国应不失时机地推进东亚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8.
从东亚金融合作的历程看,东亚金融合作是在东亚金融危机中诞生,又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不断发展的。尽管东亚金融合作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但此次金融危机对金融全球化下东亚各国如何进一步推进区域金融合作提出了迫切要求。本文在分析东亚金融合作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对如何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杨磊 《山东经济》2006,22(4):F0003-F0003
东亚金融合作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东亚金融合作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东亚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中国尤其关注东亚金融合作,并寻求中国在其中的适当的角色和定位。东亚金融合作,一方面是东亚国家寻求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地区合作保持地区金融市场稳定和效率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区域金融合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给亚洲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创的同时,也促使亚洲各国认识到开展区域内金融合作的重要性,亚洲债券基金就是金融合作的种种尝试之一。亚洲债券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亚洲金融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在结合亚洲金融合作的大趋势背景下,介绍了亚洲债券基金的最新发展、现实意义、发展方向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来,亚洲、拉丁美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双方的经济联系已从贸易领域逐步向金融、技术和劳务等领域扩展,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这是南南经济合作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现象。一、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次大战后直到六十年代,亚洲、拉丁关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基本上面向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2.
在猎鹰国际的运作和帮助下,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于10月在迪拜举行,通过促进亚洲各国一体化,加深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经济交流和协作,集中推动亚洲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一体化的进程。届时,迪拜将迎来500位政府官员、全球金融领袖以及学术专家,共同参与一场顶级会议——博鳌亚洲论坛,探讨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持续增长的地位。该论坛由26个亚洲国家发起,众多政要名人曾在此发声,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总理李克强以及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名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亚洲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该地区的金融活动也日趋活跃。较具金融发展潜质的国家和地区纷纷迎合经济国际化的趋势,逐步放松对金融业的过严管制,鼓励金融业的改革,竞争和创新,并加快金融国际化的步伐,这一潮流对未来亚洲金融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试对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台湾金融变革的概况以及角逐亚洲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作一粗略描述,旨在说明九十年代亚洲金融角逐争雄的大体轮廓。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亚洲“四小”和东盟国家正在进行一场深入的“金融革命”。这场“金融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上述亚洲国家(地区)企业,银行金融灵活性的提高,但是,与之相伴随的是,他们的经营风险也日益加大。 一 当今正在发生的这场“金融革命”是8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地区,下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伴生物。这场“金融革命”,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亚洲经济与合作的成就与问题华东师大国际商学院唐海燕1994年是亚洲经济依然辉煌的一年。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的预测,1994年世界经济增长约3%,而亚洲经济增长则达到8%。根据该组织的推断,1995年亚洲经济将再创辉煌。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预...  相似文献   

16.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金融一体化以及货币合作不断深入.欧盟地区已经率先实现了欧元区货币统一从理论到实践的实质性转变,并且总体运作良好.而亚洲作为新兴的经济高速增长地区,也开始不断加强区域间的货币合作.在此当中,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日趋紧密,且从现实角度看,该地区也是亚洲最有可能实现货币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东亚货币一体化问题还与我国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国在此进程中将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文章以最优货币理论为基础,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新构思——“亚洲债券基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在亚洲国家和地区造成的严重后果,使得亚洲国家和地区对发展各种形式的区域货币金融合作(Region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RMFC)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亚洲货币基金”到“新宫泽构想”,再到“清迈协议”,危机后的区内金融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去年10月,泰国总理他信提出了“亚洲债券基金”计划,随后日本提出了“亚洲债券市场启动”方案。本文阐述了“亚洲债券基金”计划和“亚洲债券市场启动”方案的内容和主要目标,并对“亚洲债券基金”计划开展的难点和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1、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不利前提条件。亚洲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相差悬殊,例如,日本的GDP高居亚洲各国之首,达东盟15国GDP之和的5倍多;其次,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失衡,东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97年地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南亚国家尤其是东盟成员国,迫切要求加强地区金融合作,他们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直接教训就是加强东南亚地区各经济体的金融政策协调,而最突出的一点要求就是建立一个类似于"亚洲货币基金"的地区性基金组织。东南亚和东北亚国家有能力、有条件建立一个以单一货币为目标的东南亚货币同盟吗?我们以下将围绕  相似文献   

20.
亚洲货币合作的现实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区域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欧洲,欧元的启动向人们展示了货币一体化的美好前景;在美洲,“美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区域性货币合作的加强,势必对亚洲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挑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亚洲地区在应对危机时缺乏内部的协调与合作机制。而且亚洲国家在接受来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