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产证券化是七十年代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其实质就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按基础资产的不同分类资产证券化基本可以分为抵押贷款证券化和资产支撑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一经产生,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达国家,也是全球最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从1990年到2003年底,住房抵押贷款支撑证券在美国的发行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3.7%。从发行规模看,1991年单个…  相似文献   

2.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资产证券化是近三十年来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于7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为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虽然资产证券化有很多的形式和内容,但总的来讲,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收入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出售给证券特别载体SPV,然后由证券特别载体SPV用购买的组合资产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经过证券承销商出售给投资者的行为。实质上证券化的过程就是将原资产中风险与收益通过结构性分离与重组,使其转换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  相似文献   

3.
资产证券化的融资发端于70年代末的美国住宅抵押贷款市场。经过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银行信用证券化-资产证券化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至90年代开始迅速向全球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将其发行的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资产转移给特殊目的的实体。通过结构性重组,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且信用等级较高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资产证券化在美国诞生,近半个世纪以来,资产证券化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大力推行,发展速度迅猛,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而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晚,1992年海南首推"地产投资券",标志着我国首次开始了证券化的尝试。在管理层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滞后。本文分析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林业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但是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却面临资金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处境,"现金缺乏、融资艰难"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产证券化融资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方面问题。探讨林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从信用风险与金融风险两个方面分析了其面临的风险;进而由区块链技术的特征得出其可用于降低我国林业资产证券化风险,并研究区块链技术在林业资产证券化中的总体运作模式,对区块链技术在林业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中应用的两种具体形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以来,国内资产证券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一创新性的融资方式正在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利器。资产证券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期收入的资产,经过一定的结构安排,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由此加速资产的流动,重新配置金融资源,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金融运行效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盘活银行存量资金,为市场创造流动性和分散风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推经济转型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对国内整体经济形势与金融发展阶段的准确研判,在金融改革的总体设计中,作出了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战略性部署。  相似文献   

7.
美国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现在更稳健地利用资产证券化提供了审慎的思考空间。新时期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政策和法律层面有了新需求,也对监管者和银行机构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发端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全球金融创新的重要产品之一,自诞生以来,就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了全球金融业,引发了一场旨在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银行竞争力和降低业务经营风险的金融革命。经过40年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发达国家大宗金融交易产品;在美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仅次于联邦政府、债券排位第三,所占市场份额已达整体债务市场的三分之一。信贷资产证券化是以具有一定数额的  相似文献   

9.
资产证券化是全球金融市场上的一大创新,它为市场的融资与投资都开辟了全新的渠道,但同时它又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所以,深刻地分析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吸收这一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同时也要借鉴它的教训,这对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又称按揭资产证券化。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或银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创新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市场最重要的融资与投资手段之一。我国国内学术界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研究历经数载,到目前已经进入了操作框架的设计阶段。本文试图从发展条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实施框架进行操作选择分析,试图确立市场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观。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涉及的几种发展关系:由谁来牵头?  在任何一个国家开展资产证券化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都涉…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尔街流传一句名言:“如果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这句话说明了资产证券化的本质。一般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而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有价证券的行为。通过盘活流动性差的资产,提高资产运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宏观经济运行成本。作为国际金融领域近30年来主要的三大金融创新之一,资产证券化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被介绍到国内后逐渐在金融界引起关注和探讨。2005年开始有试点计划出台。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施行资产证券…  相似文献   

12.
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及发展(一)资产证券化的定义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它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稳定预期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成资产池,对风险、收益要素进行结构性重组,并实施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权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广义的资产证券化包括实体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  相似文献   

13.
资产证券化以其“实现收益和风险有效配置”的独特魅力,自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以来,便在国际上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12月,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试点70多亿元资产支持证券的顺利发行,标志着这一创新金融工具在我国正式启航。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力度推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逐步扩大试点的品种和规模,其他金融机构也将纷纷开发自己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银行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及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将纷纷出炉,据估计,年内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资产证券化的蓬勃发展,既是金融市场高效发展的外在推动,也是商…  相似文献   

14.
不动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发展起来,但随着房地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动产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突破口。文章介绍了不动产信贷证券化的基本原理;进而分析了我国实行不动产证券化的必要性;最后就在我国实行不动产证券化的机制完善和制度创新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末期,资产证券化首先在美国诞生,并很快成为该国资本市场上的一种重要工具。近十几年来,资产证券化又在欧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最具活力的金融产品,也成为我国近期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资产证券化过程涉及到会计、税收许多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从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应用角度,结合林业融资的现状和林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了林业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模式,为商品林的投融资渠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对于解决我国林业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要素、品种、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并结合国外发展经验和我国的实践,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资产证券化备受关注。我国资产证券化还不够成熟,相关的立法和会计处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一定的空间和机会。本文从信息披露制度、资产定价和破产隔离机制等方面,分析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并指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将资产证券化,缓解了财政资金不足的压力。随着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不断发展,其运作不规范、偿债能力差等经营风险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通过资产证券化定义及运行机制的解释,深入剖析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以期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资产证券化于2012年正式重启。2013年8月以来,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从2005年开启试点时的"个唱"逐渐演变成了"大合唱"。信贷资产证券化开辟了规范的信贷资产转让渠道。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可有效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一个增强风险管控能力、改善盈利结构、加速改革转型升级的契机。因此,农商行积极参与其中,将迎来发展的机遇、创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