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本文应用城市首位律和城市位序—规模法则,测算了1990-2008年以城市人口规模表征的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分维值,并对分维值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成渝经济区城市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满足城市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规模分布变化波动较小,有趋向集中分布的趋势;超大城市数量少但人口规模大比重高,区域内城市规模等级层次断层,中小城市发展比较成熟。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建设,应坚持强化超大城市,重点发展特大和大城市,发展完善中小城市体系的原则,逐渐建成金字塔式城市体系规模结构。  相似文献   

2.
成渝经济区规划的意义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国家已经把成渝经济区列为四大重点关注的经济区之一,标志着成渝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规划,这将使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成渝地区包括成都、重庆两座特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座小城市,共由35座城市  相似文献   

3.
范静 《特区经济》2011,(11):208-210
成渝经济区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其发展质量及速度必将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成渝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梁菊 《中国经贸》2012,(8):113-113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的成败,成渝经济区应选择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导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政府作用集中在政策服务和废除区域行政壁垒方面,把企业作为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前台,利用企业内区域分工的力量,促进成渝经济区内要素的流动与整合,进一步加强成渝两地的区域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区是中国布局现代生产力,强化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理想区域,设立成渝经济区是合理布局中国生产力的客观需要,也是深入落实西部大发的客观需要。四川省在未来5-10年的发展中应当穷尽地利之势,合理布局生产力,积极开展区域内合作与竞争。为此,四川在成渝经济区生产力合理布局中的对策应当适当调整"一极、一轴、一区块"政策,积极扶持川南区块和川中北区块的发展,促进攀西地区的开发,从而改变中国经济战略布局和战略生态。  相似文献   

6.
《重庆与世界》2011,(3):21-2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力争到2015年,使成渝经济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弥苍 《中国西部》2010,(7):50-53
“十一五”期间,注入四川的重庆民营资本高达288亿元,位居外省市在川投资额第一位。仅“泛成渝经济圈峰会”就有24家企业与峰会举办城市遂宁签定投资协议,签约项目24个,签约金额达29.16亿元……也许连当初研究“成渝经济发展思路研究”项目专家也没想到,“成渝经济区”会彰显出如此惊人的爆发力。  相似文献   

8.
成渝经济区制造业集群布局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艳  杨明洪 《特区经济》2006,(6):240-242
合理的产业布局是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成渝经济区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但目前仍存在产业集群水平低下、产业自成体系等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产业集群理论及定量的分析方法对成渝经济区制造业布局的现状及未来规划构想做出分析,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成渝经济区的因由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成渝经济区的由来,同时列出成渝经济区发展面临六大现实问题: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和如何成为西南甚至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渝经济区的协作发展问题;成渝经济区的特色经济、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问题;成渝经济区城市、城镇体系建设问题;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保障区的问题。未来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应着力研究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战略、协调机制、对外开放、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陕北次级经济区发展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北地区无论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发展水平都明显地有别于陕西关中地区和陕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是陕北次级经济区的发展优势,但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水平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制度创新不足等现状又严重地制约着它的发展。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建设,普及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引进高级人才,培育特色产业、深化特色产业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投资软环境等是加快建设陕北次级经济区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赵辉 《乡镇经济》2009,25(5):80-83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实施,广西将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在农业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其带来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因此,发展“品牌农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产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摆脱与东盟国家农业结构雷同成为广西农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认清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态势,对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意义非凡.文章重点阐述了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内涵,并对山东蓝色经济区的范围进行了界定.最后,从山东蓝色经济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层次分析了其发展的态势,为山东蓝色经济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蓝色经济区GDP、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经济、科研创新能力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指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文章从实证角度分析和评价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从而找出影响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为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以期更加合理地推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进入十二五,江西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在对江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综合评价中可以发现,江西经济发展速度较快,除了统筹指数较好外,发展指数与后劲指数都较全国平均水平低。分析的结果江西必须进行产业创新、加大技术投资力度、突破资源约束困境、增强优势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为此,文章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一是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二是转变工业发展路径,实现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的创新;三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张虎  朱传耿 《乡镇经济》2008,24(8):47-52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和关联维数计算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结构;城市分布的均匀性较为适中;城市之间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程度一般。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淮海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优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中原经济区经济与金融业协调发展运行机制势在必行。其任务主要有: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形成金融合力机制;建立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创新机制;建立诚信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财政资金引导机制;建立信息网络与金融网络一体化机制。机制运行的预期效果:有利于优化金融结构,有利于优化金融生态,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运作效率,有利于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有利于解决资源配置失灵问题,有利于消除城市壁垒。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区域物流中心选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健  骆正清   《华东经济管理》2006,20(11):19-23
区域物流中心的选择是一个热点问题,文章运用粗糙集方法对安徽省区域物流中心的选择进行了实证研究,并选取邮政业务量、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建投资、经济情况、交通条件四个因素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计算,最后得到的选择结果与安徽省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十一五"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实证研究表明,用粗糙集方法选择区域物流中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批准实施,标志着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从2006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的经验表明,确保大规模、可持续的资金注入将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关键。就目前广西自身的融资能力而言,无论从自有资金积累、金融机构融资潜力、资本市场融资,还是从近年来广西利用外资水平考察,都难以支撑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为此,应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树立开放合作的投融资理念,为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平台,最终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相似文献   

19.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产业主体仍然是低附加值制造业,并出现过度竞争,产能过剩,而一些高附加值的较高端的产业却又发展滞后,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转型,而区域经济发展为产业转型创造了资本、技术、管理、时机等重要条件。结合分析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转型的政策选择,以期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交互理论的成渝经济区范围界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钰兰  魏景赋 《特区经济》2008,(12):194-195
近年来成渝经济区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但是对该地区的范围的界定还没形成统一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空间交互理论的阐述,引入空间交互的重力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范围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最后形成了明确的成渝经济区的空间范围和城市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