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余文 《资本市场》2005,(7):87-87
<正>尽管“新股发行再度暂停”的传闻一直未得到管理层的正面回应,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之后,一直没有新股露面已是不争的事实,原本计划以“A+H”在国内和香港同时上市的神华、交行也暂时与国只有立即实行新老划断、恢复新股发行,才将有助于尽快确立新的估值体系,重塑市场信心。  相似文献   

2.
去年,证券管理推出了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的政策,还规定了向一级市场发行和向二级市场“配售”各占50%,尽管“配售”不是真配售,而是按二级市场持股者申购,还是得到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认可,支持和参与,对于稳定证券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新股发行节奏加快,发行数量越来越多,新股发行方式却“变味”了,向二级市场持股者“配售”不见了踪影。  相似文献   

3.
新股上市首日爆炒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沪市场存在新股上市首日爆炒的情况,其主要弊端在于扭曲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大了二级市场运行风险和投资风险。影响新股上市首日爆炒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制度层面、市场层面、上市公司层面和投资者层面等因素。新股上市爆炒不是简单的发行制度、交易制度改革或交易监管就能解决的问题,防控新股上市爆炒需要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4.
IPO询价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8月,苏泊尔上市即跌破发行价,发行价成为上市以来的最高价,新股投资者全部被套。除此之外,还有宜华木业等20多家新股在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占全年上市新股的30%左右。新股上市即跌破发行价除了市场行情不好之外,更重要的是新股发行定价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相似文献   

5.
新股又到追捧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股高开是必然,低开是偶然。这一A股市场的"传统"成为投资者们追捧新股的原动力。随着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实施和启动,"炒新"再度成为市场上的热门话题。7月10日,IPO重启后的两单新股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上市。虽然监管部门对新股上市首日的价格波动做出了明确的限制性规范,同时相当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的市场冲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跃文  孙舒杨 《金融评论》2009,1(1):109-115
通过建立投资者选择模型,我们对于中国新股发行冲击市场的投资者行为提供了模型化的解释。利用2000~2007年中国A股市场上的新股数据,我们发现了“新股冲击”假说的某些支持性证据.以及新股发行影响二级市场的主要途径,但这种冲击性影响明显被高估了。我们还发现,不参与二级市场的风险厌恶投资者比参与二级市场的风险中性投资者有更强的愿望参与新股申购。减少新股发行负面影响的措施应包括适当提高新股发行价或者平抑新股上市交易价格,扩大投资者参与范围。降低新股发行实际收益率.以减少一、二级市场间的大规模资金流动。  相似文献   

7.
詹细明 《生产力研究》2012,(10):64-65,73
伴随着股市的不断扩容和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文章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历史沿革剖析出发,指出现行新股发行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新股定价、配售机制、配套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姚刚 《资本市场》2013,(4):12-14
新股发行体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发行新股上市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发行监管体制是直接融资当中的个重要环节。在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发行监管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推进的每一步,都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的整体进程密切相连的。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一直存在严重的IPO抑价过高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筹资效率.随着近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措施的出台,关于我国IPO抑价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再度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从新股发行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分析了我国IPO抑价的现状与高抑价存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卢琳琳 《当代经济》2009,(20):32-34
本文针对2009年新股发行体制的新变化,讨论了政策对新股发行市场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新股发行市场对政策反应敏感.新政策出台后,新股抑价幅度显著下降,中签率显著提高,发行市场定价效率得到提升,基本实现政策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胡聪慧  齐云飞 《经济研究》2021,56(8):91-108
已有研究较少关注资本市场制度变革所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本文以2014年新股定价制度调整为场景,考察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以及后续投资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发行市盈率管制导致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通过操纵股本规模、"压线"发行等方式减少上市时出售的股份,上市融资规模显著降低,但这些企业在上市三年内再融资的概率和规模显著上升。同时,发行市盈率管制显著降低了公允估值较高的企业在研发、并购等资金需求量大、风险较高项目上的投资支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企业会设法绕开政策的限制,但发行市盈率管制对企业股权融资效率、重大投资活动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的发现对监管机构全面理解新股定价制度的经济后果,从宏观层面平衡新股定价制度的利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原有新股发行制度渐渐显现出许多弊端,为了提高新股发行融资的效率与公平,2009年,中国证监会决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桂林三金成为新制度下首只融资的新股,并且体现了此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部分成果,本文从制度变迁及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进行理论分析,并就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9年至今,我国股市一直不稳定,投融资功能受到很大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092012年,我国新股表现为过度发行,其发行量和筹集资金数额都较高,且"破发"现象较为严重。新股过度发行给A股市场、股民和企业都带来较大影响。我国应纠正新股上市越多越好的观念,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新股上市;严格审查企业上市申请,谨防不良企业上市"圈钱";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培育稳定运行的市场机制,减少市场剧烈波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演变及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新股发行监管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额度管理、指标管理、通道制、保荐制。不可否认,它们对于资本市场的发展都起到了阶段性作用,但新股发行中存在的诸如“虚假上市”、权力寻租等问题却始终无法根除。本文对各种新股发行监管制度进行回顾并作了评析。  相似文献   

15.
取消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制后,新股发行市盈率和价格有所提高,然而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并未得以缩小,这与缩小一、二级市场价差的改革初衷相违背。而这与我国目前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发行定价方式、特殊的股权结构和二级市场存在过度投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股发行市场即通称的IPO市场,我国称之为股票发行一级市场,公司首次向公众发售股票称为首次公开发行(IPO)。由于世界各国(及地区)的法律经济制度背景、文化传统、证券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等参差不齐,导致各国新股发行制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企业取得进入IPO市场资格之后面临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新股发行价格,即IPO定价,IPO定价恰当与否是目前国际财务界公认的难题之一。IPO市场的准入机制及定价模式决定着一级市场的运行效率,当前,我国股票发行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快,比较国际成熟市场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中得到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桥挥 《新经济》2010,(3):80-81
“中国西电首日即破发是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标志性事件,打新不败的规律被打破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皮海洲 《商周刊》2012,(22):53-53
用注册制取代审核制,明显是在回避新股发行制度中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在避重就轻。据有关人士透露,证监会一直在着手研究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由注册制(或称备案制)取代现行审核制事宜,目前已经获得国务院领导的首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可能在十八大后推出。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这是符合投资者意愿的。虽然今年4月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过一次改革,但由于当时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新上任不久,这次改革总体上给人以仓促之感。新股发行制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新股高价发行问题、询价机构无须对报价负责的问题、控股股东一股独大问题、首发流通股比例偏低问题、造假上市问题等。所以,再次对新股发行制度进行改革成了不少投资者的一种期盼。  相似文献   

19.
新股发行方式与上市方式的联动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二级市场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30—40倍,而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市盈率为15倍(或以下),这样就造成了股票价格的“双轨制”,从而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变革新股发行方式是市场期盼已久的事。目前新股发行方式变革的焦点主要在新股的定价方面,即如何...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是我国政府从诸多资本制度选择集合中实现的一项制度选择,其原因在于该制度将会为我国参与资本市场的各主体带来很大的预期收益,使得因制度建立所花费的成本得以补偿。但是股票发行制度变迁中存在规定的制度与实际执行的差异,造成每一项股票发行新的制度安排无法分散风险和增加效率。通过对差异表现特征的描述和成因分析,我们认为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存在制度非有效供给。根据“需求—供给”理论,结合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中各要素的变化,我们给出制度非有效供给的理论模型。改变制度非有效供给的有效办法是通过制度主体角色的转变以实现制度供求的重新调整。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实现制度主体角色根本转变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