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对森林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急剧增加、经济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承载力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内涵不断得到扩展。在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中,学者开始意识到资源、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都存在一个极限,相关的研究中便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人口承载力、区域承载力和森林承载力等具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近岸海洋资源趋紧、海洋环境污染加剧,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海洋资源环境过载问题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体现在:(1)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2)推动了海洋资源环境单要素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3)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综合应用。通过总结发现,当前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象比较局限,反映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动态关系的评价方法还较为薄弱。因此,在陆海统筹目标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集成评价需求下,海洋分类评价研究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基于多要素的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与生态承载力衰弱的双重压力,基于生态承载力视角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了资源型城市重要的战略方向.文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弹性力及生态承载压力度等分析框架,对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指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应合理克服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放大效应,充分注重生态系统生命周期及其弹性力规律,极力避免城市资源环境开发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城市承载力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命脉,分别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就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四方面阐述城市承栽力的内涵,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的贡献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证。实证部分对天津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天津市承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基于天津市城市承载力进行现代服务业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张正栋 《经济地理》2004,24(6):758-763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1986-2002年珠江流域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珠江流域人口承载力从1986-2002年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经济资源成为珠江流域的主要承载资源;②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明显,广东省综合承载力一直处于富余状态;云南、贵州和广西承载力一直处于超载状态;中上游地区自然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下游地区经济资源是主要的承载资源;③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下游地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是珠江流域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④珠江流域经济带的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解韬 《新经济》2011,(11):77-78
一、引言 关于人口承载力,最早可以上溯到1679年荷兰的代尔夫特以人口密度估算地球能养活134亿人口的研究[1]。后来,马尔萨斯(1766-1834)提出了著名的"两种生产理论",间接地反映出其人口承载力思想。早期学者主要从资源或环境角度对其下定义,例如,环境人口承载力即资源承载力之总和,意指一个特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全球、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资源可供养的人口[2]。  相似文献   

7.
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曹飞  郑庆玲 《技术经济》2016,(9):99-105
构建了包括经济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交通承载力和土地承载力的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基于熵值法的TOPSIS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2013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测度了其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单项承载力。得出如下结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属于短板要素;中国省域城市承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基本上呈从东向西递减的梯度分布;各省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城镇化率的位序基本一致,但综合承载力滞后于人口城镇化率。最后提出,提高城市承载力既要统筹空间均衡发展,也要统筹各单项承载力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研究入手,构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91-2011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江苏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土地承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解析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徐州市当前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了2002—2009年间本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变动趋势;在分析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消耗对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方法检验了粮食产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的均衡关系,提出确保耕地数量是提高徐州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直接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熊学振  孙雨萌  杨春 《经济地理》2022,42(2):153-162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畜牧业生产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是破解畜牧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以肉蛋奶蛋白当量度量畜牧业生产布局,构建涵盖资源供给、环境消纳、社会支持三大系统的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耦合协调指数测算全国省域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与畜牧业布局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GWR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关系的驱动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现实值小幅增长,多数省区超载状态有一定改善。(2)承载力提升拉近实际承载状态与最优承载状态的距离,全国平均协调度已稳定在0.920上下,畜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低度协调提升并稳定于中度协调水平。(3)耕地资源配置、畜牧业集聚度、环境治理力度、草地资源配置是影响协调关系的主要因素且影响效果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12.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87,自引:3,他引:84  
本文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计算了1978-1995年广东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经济资源是广东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1989年以后,广东省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进入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发展是广东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资源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特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面对这种情况,资源承载力概念的提出为资源与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本文将国内外有关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和量化方法的研究作一总体分析,结果表明:(1)国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初始、发展、鼎盛和拓展四个阶段;(2)从横向比较来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以近十年为盛.但研究多集中在资源学科领域和地理环境学科领域,角度大多是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作出系统评价,并借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已有的和创新的方法来解决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3)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步;(4)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较少考虑环境污染对水资源承载力以及整个社会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对承载力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研究作了小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浅析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林娟 《当代经济》2010,(11):98-99
河南粮食生产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对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很不利。本文从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角度论述了实施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詹立  赵成江 《新经济》2013,(23):82-83
生态足迹法是利用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计算了桂林市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研究发现,桂林市已处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的状态。据此,提出了优化生态环境,促进桂林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土地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愈发尖锐,由资源紧缺、环境破坏等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世人的关注.从土地承载力角度研究区域资源、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地理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之一.在调研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状态空间法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初步评价,提出了提高长株潭城市群土地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结合我国省域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比较;同时利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了影响区域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环境承载力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工业化程度与地区人力资本与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管制对环境承栽力具有负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了提高我国区域环境承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承载力早已突破物理学上的概念范畴,成为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研究对象。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均是有阈值限制的。对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过程、特点进行了总结回顾,指出承载力概念的演变过程是逐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过程。最后,在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企业承载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农村环境承载力的"由来"出发,对国内外农村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然后以2006年为参照年份,以全国为参照区域,采用农村相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分别计算出西部各地区的农村环境承载指数,并以此为据,推演出西部一些地区农村环境退化与农村劳动力资源破坏的恶性循环等相关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