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赣中南农村为例,考察了农村家庭养老与代际权力关系之间的关联.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赡养问题严重.其直接原因在于赡养原则的变化--从传统时代的无条件"孝道"转变为当代的有条件回报.深层原因则在于代际权力关系的变迁--家庭权力从父辈手上转移到子辈,尤其是媳妇家庭地位的急剧上升.  相似文献   

2.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走向新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家庭的代际关系变化中,并提出对如何建立良好有效的养老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3.
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等都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走向新问题。本文试从现代家庭的代际关系变化中,并提出对如何建立良好有效的养老保障机制的几点思考总结。  相似文献   

4.
《商》2016,(15)
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中国,养老问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大部分老年人在农村,而家庭养老仍是农村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本文首先探讨了一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三个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找出了问题的成因——家庭中代际倾斜严重,"孝道"淡漠,家庭养老负担加重;根据这些问题成因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考察家庭代际支持对我国城市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影响.家庭代际支持的三个维度:经济支持、生活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异地养老意愿的选择具有显著相关,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上给予子女较多支持以及这两方面获得子女较少支持、在情感支持上获得子女较少支持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异地养老.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意愿的关系还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未来发展异地养老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的逻辑,即病理性老化人群虽然囿于个体禀赋限制缺乏外在连续性,但是居住安排选择仍然遵循内在连续性规律。这种规律在当前老年群体集中体现为家庭主义观念的延续,具体表现为个体禀赋和居住安排选择间的机制遵循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实证上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分析身体健康状况、照料代际支持对居住安排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个体禀赋进行理性选择的观点。老年人自理能力对选择子女家和养老机构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在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得分匹配(PSM)减少内生性以后,结论依然稳健。并且这种影响呈现显著异质性,自理能力较差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子女家和养老机构。第二,结论初步验证老年人居住安排选择遵循通过代际支持减轻子女负担的原则。子女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因素,而老人代际支持过强是自理能力较好的老年人选择子女家的重要因素。综合上述结论,认为政府应将家庭作为养老政策单元,弘扬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主义观,这有利于社会养老非刚性需求群体重新回归家庭,有效缓解社会养老负担。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各个方面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对既存的家庭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根据对保定市陈庄村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对新农保体制下,保定市陈庄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中对代际支持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理论上分析了农民工返乡的原因以及返乡农民工家庭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并使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2016、2018三期调查数据在实证上予以检验,就完善农村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家庭决策下,留守老人健康水平下降是导致农民工返乡的重要原因,且返乡农民工可提高对父代的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经济支持的变化则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代际间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对改善老年人身心健康具有正向作用,农民工返乡可以显著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且高龄老年人改善程度更加明显,但主要依靠家务支持和精神支持。研究结论表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体系的重点是增强社会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减少农民工被动返乡,缓解农村家庭收入和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矛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老龄时代已经来临.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就对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的养老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中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造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系统的二元结果。在城市居民都纳入养老保障体系的面前,是广大农村人口被不公平的拒斥在养老保障体系之外。中国的农村养老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中国农村的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日益弱化和缩小,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的向城市流动,农村的养老问题日益严重和迫切,这需要我国必须对现有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以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我们只有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才能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农村养老问题,才能禁得起人口老龄化浪潮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会形态处于快速转型期。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同时农村大量的年轻人进城打工,代际不平衡严重。随着经济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赡养老人的增加。在农村家庭、集体和个人储蓄养老功能减弱的趋势之下,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体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采取个人、单位和国家等多方出资筹集养老基金并为老年人提供经济帮助和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也是未来社会化养老保障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骐 《北方经贸》2014,(9):24-24
中国的养老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家庭养老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养老,儒家传统和抚育与反哺的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是文化的沿袭。家庭养老也有现实的需求,它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同时满足多种养老需求、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减轻对社保的过度依赖。建设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当确保健康有效的家庭养老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专题调查等方法,对浙江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力作了研究.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最主要模式,农村老年人用自我养老体现自己的价值,社会养老起着"安全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深入,现阶段无论是城市居民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其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动,这对于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保障制度来说,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为确保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影响展开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在我国人口转变背景下,结合笔者相关工作经验,主要对家庭结构变化对老年人代际支持的主要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8)
结合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的实际,分析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及社会养老存在的问题,根据"互助养老"在国内已有的实践,分析其具有整合农村养老资源、缓解子女养老压力、符合农村养老传统等诸多优势,进而从政府、老人和家庭、社会组织三个角度提出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研究保定市康庄村失地农民养老现状出发,总结了当前康庄村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中青年对未来养老问题的认识,提出了解决康庄村养老问题的建议,主要是:加强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家庭养老;充分发挥村两委职能,发展社区公益养老;加强养老保险宣传,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问卷调查所得的462份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相对比较低,年龄等个人特征和家庭子女数、家庭年净收入等家庭特征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心理预期影响显著.提出了增加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有步骤地构建多支柱的农村养老体系、将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养老制度"逐步过渡到"普惠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以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描绘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外流之后新出现的隔代家庭现象,剖析了生活在隔代家庭中"留守老人"的生活感受、经济状况、与子女代际关系,以及"留守孩子"的抚育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为基础,描绘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外流之后新出现的隔代家庭现象,剖析了生活在隔代家庭中"留守老人"的生活感受、经济状况、与子女代际关系,以及"留守孩子"的抚育问题.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