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我国的优势与劣势及我国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论述了日、韩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开局不错,应该说总体上形势是喜人的。今年我们在面临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还要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推动经济和社会各项任务的完成。要开创这样的新局面,就要坚持推进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动摇。 相似文献
3.
4.
5.
6.
在新世纪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 ,不要等把工业化完成之后再搞信息化 ,而是将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追赶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 ,应采取多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8.
9.
10.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园区经济"以其特有的优势已经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招商引资,推动工业经济增长,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利用盈江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盈江县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助推盈江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笔者通过对盈江县工业园区的实地考察,试图对盈江县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抓住当前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实现盈江县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十五”经济发展处于异常关键而又充满机遇与困难的阶段。在谋划“十五”发展时 ,必须客观分析吉林省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找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正视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压力 ,处理好相关关系 ,明确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定位在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完成企业、产业及经济社会三个层次竞争力的构建,形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3.
14.
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以来 ,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为全面把握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的理解 ,本文就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赵长茂认为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落后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助推力 ,加快提升经济结构 ,跨过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段 ,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实质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在同一过程中完成双重任务。庞跃辉认为 ,生产力跨越…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也是仅有的一例。在目前情况下,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世界各国和很多大的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所谓“中国模式”。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文明大国再次走上兴盛和发展之途,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传奇色彩: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中国如此的奇迹?要对此作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解释,不仅在学术理论上是一个前进,而且在政策实践上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泛珠三角”模式对长三角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泛殊三角”简称“9 2”模式,指的是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再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共同形成的区域经济圈。“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模式的崛起,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行走势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动态变化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泛珠三角”发展模式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呢?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改革30年来中国在旧体制和市场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体制,它既是中国30年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能动主体,也是同时期凸现的社会和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它既可能凝固为一个僵化的体制,也可能是一个仍然在“转型”中的体制。本文先讨论此体制和发展与危机之间的关联,再讨论其在运作中所显示的一些特点,最后提出对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19.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八"战役中,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量"的信贷就是在"保八"目标提出后而出现的.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复苏不稳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天量信贷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并对后期信贷政策的操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陈栋生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3):3-4
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正确选择,关系这一世纪工程的实际绩效,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新财富观和新福利观,既重视安排大项目,亦重视提高西部地区社会产品的提供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兴区,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