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但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我们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制度供给4个维度阐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剖析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期,但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仍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基于此,我们从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参与、政府制度供给4个维度阐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结合新发展理念的思想剖析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旨在更好地推进区域经济实现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经济创新是必要的。现从经济发展与经济创新的协调性上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扩大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创新如果选择了正确的途径,将最大程度与较快速的促使开放式经济走向健康的发展之路。企业的创新又是多维的,尤其是在开放型的经济下,企业创新在结构裂变与战略性重构、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并举、传播媒介的多元与密集引发跨越企业组织边界的新型创新等多种具体方式中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新常态及对企业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常态"一词在西方主要指经济危机后漫长的恢复期,但中国的"新常态"并非是面对危机的被动增长降速,而是在新的发展阶段,针对内外环境和自身条件对发展模式作出的主动战略性调整。增长率的主动减速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条件性特征,它为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转型、经济驱动力转换创造条件。结构升级不仅是各产业比例的变化,而且是根据新发展模式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企业需要意识到创新驱动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创新方式,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新的经济理念是"新常态"的思想保障,"新常态"力图实现与过去30多年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这已经成为共识.不过,靠什么驱动创新,却非显而易见.长期以来,我们对创新的理解有一些固定的思维,即创新就是高科技,源于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少数精英,而他们的背后是政府的力量,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举国体制的优势. 但是,这不仅与历史事实不相符,更与当今全球创新的趋势不一致.在全国上下拥抱创新的时刻,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对创新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区域创新和区域经济的出现和蔓延。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尽管各地区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和融合在一起,然而在全国范围内并未出现各地“匀质”的趋同特征。相反,地区经济的发展依赖创新的特点更加鲜明,从1996—2005年的10年考察期中,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规律的科学判断出发,就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从以人为本、打造"先发优势"以及企业家驱动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就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实现方式进行了探讨,涵盖了调整现有利益格局、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关系、推进创新改革形式建设多个方面。文章旨在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 脱困只是中国国企创新发展的第一步,或者说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中国国企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仍然面临四大难点。 1、创新环境:既面临全球化浪潮,又遭遇信息化浪潮 对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一类企业而言,企业创新发展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大体是同步的。对我国则不然。我国尚未完成市场化,又面临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正>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就像21世纪必然到来一样,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探索知识经济的风险、研究知识创新及知识创新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创新和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在当今知识经济发展中,知识成为企业、组织和国家发展的第一要素。知识创新的速度、水平和方向,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命运。正如美国一位管理学家所言:"不创新,则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时代》2009,(12):111-11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经济、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商业模式创新则是中国经济、中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报告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所呈现的新特征和新困境,实施创新发展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创新驱动的内涵和意义进行阐述,其次根据中国创新发展的优劣势确立创新发展的总思路,最后指出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即必须把科技创新、人才和培育创新环境、构建创新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全世界最好的发展机会在中国,中国广阔的大市场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变革创新和不断壮大,也为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4.
兰英 《活力》2012,(19):53-53,55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而以企业为主体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创新活动为社会的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力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工艺研发能力和采用新技术的能力密切相关.但从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水平不高,许多企业的产品没有国际竞争力.我国企业在技术方面还存在技术及装备水平不高、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仍较低、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够强等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创新的条件及激励企业创新的机制等问题上需要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发展模式创新的经济动因、制度特征、基本内涵等方面进行理论梳理,认为它是集权模式效率下行的压力和市场模式效率递增的动力共同激发的结果,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交相作用的结果,以期探手这·特殊模式成型的实践路径和进一步完善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培养和造就一代年轻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创新、再创新"是同志江泽民创新观的集中表述,也是全党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价值工程》2018,(6):170-171
创新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而高新技术园区是建设创新型经济的重要支撑。本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分别对2009年1月到2015年9月中关村示范区创新投入指标的月度数据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中关村示范区创新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周期并不对称,直接影响经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MBA自1908年诞生于美国哈佛商学院以来,至今已有百年所史,而中国引进MBA只有二十多年.中国传统的管理遵循"天不变道亦不变,力求组织和社会的稳定,秉承全局为重,中庸适度、求同存异,这种思想在开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严重阻碍着中国的创新动力,最终束缚民族企业的发展.美国开展MBA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战型管理人才,这一目标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契俣引进MBA教育,带给中国管理者的不仅仅是创新型的管理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它革新了企业的管理思维优化了管理效益,但中国MBA教育任重道远,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凸显出一系列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杨文凯 《价值工程》2014,(20):17-19
构建1990年至2010年地区经济差距、金融发展不平等和创新不平等三者的基尼系数。以总产出模型作为基础,运用E-G两步法构建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和误差修正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最终得到结论:金融发展不平等是产生地区经济差距显著因素;创新不平等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因素,但是这种影响在短期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前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就创新问题作了一系列深刻而精辟的论述。十六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并再次号召全党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培养创新人才,为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有开拓性的创造活动,只有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