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资产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收取利息,形成利润。所以说,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盈利手段,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基础。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即尽职调查、贷款审批、贷后管理分离,信贷业务设立前、中、后台三个部门,前台营销部门负责客户营销、尽职调查,中台负责贷款项目评估、审批、后台负责贷后管理,各部门相互联系,各司其职,以此控制贷款风险。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要实行审贷分离。推行和完善审贷分离的过程,既是强化信贷管理机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过程,也是使信贷内部控制趋于完备过程。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审贷分离的极端重要性,正视审贷分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信贷市场的一些重大变革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完善 1.在贷款管理责任制方面,更加专业化、责任明确化、岗位相互制衡化.具体表现为建立有多种贷款责任制,如不断的建立和完善有:审贷分离制、行长负责制、贷款分级审批制、贷款授权授信制等.  相似文献   

4.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贷风险,虽然商业银行采取了贷款定价、客户战略、审贷分离、法人授权、责权结合、信用保险、风险分类、风险监测等诸多措施,仍无法杜绝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商业银行从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不力.后续措施再严密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5.
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的原则和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红  赵优珍 《新金融》2003,(1):27-29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要解决三大问题,即风险识别、风险测量和风险控制.风险的识别、测量和控制就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发放过程中的贷款审核过程,因此在贷款审查过程中运用正确的贷款审批管理模式,选择恰当的风险分析方法和手段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前,出于防范贷款风险的考虑,各商业银行纷纷将基层行的贷款权限上收实行集中会审。这种做法杜绝了一些因制度因素而导致的信贷风险,但同时也出现了因主观因素而导致的隐性风险。以某地四家商业银行为例,贷款权限上收后,增量贷款的不良率上升了16个百分点。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一、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选择 1993年国务院明确了专业银行要逐步办成商业银行的方向以来,各家国有银行在推进向商业银行转轨的改革中,都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如建立了总行一级法人的授权管理体制,加强了对分支机构的授权和监督管理;都实行了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以及探索建立信贷风险预警、防范、化解和处置机制;实施撤并亏损和效益不高的分支机构及网点等.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贷集权管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改革措施不断到位,为规避信贷风险,提高资金运营效果,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实行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限,各商业银行县支行固定资产及流资贷款审批全部上收,县支行在短期贷款审批权上除限额审批小额存单质压贷款外,其他流资贷款必须实行单笔报批。这种信贷管理模式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优化贷款操作流程,合理减少办贷环节,全面提高办贷效率,是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如何整合相关制度、完善风险措施和打破关键环节的桎梏,已成为提高办理贷款业务效率的当务之急。一、农发行贷款业务办理现状(一)办贷时限长。当前,农发行贷款实行调查、审查前后台分离和分级授权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集中的表现形式、产生动因及负向外部性的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贷款集中是商业银行短期内改善经济效益的理性选择,对金融机构个体而言是相对正确的,对经济金融发展全局而言是不利的;第二,央行要强化信贷集中的预警预报,引导商业银行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拓宽渠道,建立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体系;第三,调整商业银行信贷政策,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既要兼顾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社会效益;第四,必须避免相机抉择政策,调整信贷结构,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11.
吕苏榆 《金融纵横》1999,(12):13-14
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并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贷款,借款人应提供担保。商业银行应当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能性进行严格审查。”由此可见,担保贷款将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主流。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1.传导机制不畅。为了减少信贷风险,近几年,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重大改革,普遍推行了信贷授权授信制,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对县以下商业银行的授信权控得过死,多数上级行规定县级行只能办理限额以内的小额质押贷款,对其它贷款只  相似文献   

13.
美国、日本商业银行贷前风险控制与信用评级业务(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正常开展的重要前提,过多的不良贷款导致银行倒闭的例子俯拾即是,美、日商业银行对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识十分强烈。各行都有一套科学、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且风险管理贯穿于从选择客户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其中贷前风险控制在贷款的全过程。其中贷前风险控制在贷款的全过程控制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银行贷前风险管理的人力明显要多于贷后,他们认为事前充分发现风险,并采取措施回避和控制住风险,对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不但如此,抓好贷前风险管理还可以使贷后管理有针对性,减少贷后管理的工作量,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1991,(8):14-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引下,我行在建设项目审查和贷款决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从开展项目评估论证,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分段管理”,到完善贷款决策体系,实行集体审批制度,实现了三次突破,形成比较稳定协调的管理规范,对贷款决策科学化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自1998年以来,各金融机构陆续进行了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信贷权限管理,上收了基层商业银行的部分贷款权限,实行以集中市分行审批为主、授信额度管理为辅的集权式信贷审批制度.为了解这一制度的实施对当地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最近,我们在全南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6.
银行经营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随着经济市场化、银行经营商业化的深入,各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都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诸如审贷分离、评级授信、集中审批等,对近年来资产质量的逐步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新增不良贷款的成因看,主要是贷后管理不善造成。为此,现就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现  相似文献   

17.
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指从贷款发放至回收的贷款管理,是负责对贷款用途的监督,掌握贷款客户的动态信息,补充完善贷款档案资料,落实还款来源,保全信贷资产,确保贷款本息回收的全过程。贷后管理作为银行信贷管理的末端环节,对防范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作用重大。长期以来,银行为控制信贷风险建立起了严格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三查制度,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贷后管理却成了信贷管理“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通过设置专职机构来强化贷后管理。  相似文献   

18.
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势在必行庞云波一、目前信贷风险防范乏力的表现(一)监测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信贷风险奖惩制度。在农行信贷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中,还没有严格的贷款损失惩罚制度,对信贷人员来说,责任不明,一般的贷款损失不要承担经济责任,致使人情贷款、以贷...  相似文献   

19.
一般意义上的信贷风险可以解释为贷款企业未能及时、足额偿还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取的手段有:贷前的资格审查、贷中的强化风险分析以及贷后的继续跟踪调查。然而,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及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量化管理方法上的落后,导致在信贷风险控制上显现出一些弊端,如事前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过多的定性分析信贷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但却忽视了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要想做好信贷风险控制,仅仅着眼于理论研究是不够的,于是在信贷风险控制领域不仅要注重预防和控制还应找到信贷风险和盈利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20.
关联企业制度与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和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保福 《金融论坛》2004,9(10):41-45
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信贷管理中十分重要.频频发生的关联企业巨额贷款损失案件暴露出我国现行关联企业制度的缺陷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的漏洞.我国亟待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首先,国家要完善关联企业立法,从法律制度上保障银行债权;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关联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关联企业信贷信息咨询系统,并做好对关联企业贷款的统一授信、贷前调查和财务分析,选择合适的借款主体和担保方式,在借款合同中设置预防性条款,加强贷后管理;最后,银行监管机构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的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