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瑞 《经济问题探索》2001,(11):104-10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向企业供给劳动力,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需求劳动力.由生产要素的使用者(企业)向居民户支付要素报酬(工资),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社会的经济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  相似文献   

2.
王娟 《经济纵横》2019,(12):15-24
本文在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框架下,从劳动力商品化与劳动力去商品化的双维视角,从劳动力流动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决定制度及社会福利供给水平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并探索劳动力市场的演变机制。国家在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与政府的相互作用使劳动力市场在每个阶段的劳动力商品化和去商品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通过渐进式改革推进的。展望未来,劳动力市场演变将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原则下推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工资市场定位理论——资本主义市场均衡工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工资市场定位理论阐明劳动力价值范畴的市场形成机制,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运行必然将工资定位在劳动力价值水平,从而保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马克思首先是从资本积累,也就是投资,与市场工资的关系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投资与市场工资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市场均衡工资。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主义经济中必然会出现相对人口过剩的现象。相对人口过剩成为工资市场运行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市场均衡工资必然定位在劳动力价格(价值)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农民工工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雇主需求主导的垄断型竞争市场,导致农民工工资过低,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多种不利影响。应采取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培育并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等措施,为提高农民工工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一个现代部门技术选择内生的经济结构转变模型,来讨论结构变迁(经济结构转变)与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间工资差距的关系.由于现代部门的技术选择内生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经济结构转变既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又影响其需求结构.本文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现代部门通过调整其技术结构,可以增加对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的需求,加快经济增长,同时缩小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6.
吴琦  肖皓  赖明勇 《财经研究》2015,41(4):18-30
文章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HINAGEM)并考虑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职业依赖”特征,在多元劳动力转移矩阵中引入了农民工和城市非熟练劳动力的流动机制,设置了分阶段农民工市民化模拟场景,运用实际与拟合数据评估其动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和农民工“替代效应”引致的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直接改善了劳动力供给的质量,并通过不同技能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变动促进了城市非熟练劳动力向熟练劳动力的升级,实现了整个就业市场的结构优化;在供给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带动了不同行业的资本存量积累,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在需求方面,国民收入的改善促进了长期消费增长,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整体下降则提升了出口规模.因此,农民工的市民化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长期的红利.  相似文献   

7.
闫佳  李琼 《新经济》2023,(12):113-130
现有的对工资差异的经济学研究多集中于发展经济学范式,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扩展的背景下,多数文献都从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工资差异的长期演化。但仅仅从宏观层面上考虑高技能劳动力供给对工资差异的影响并不具有微观基础,没有考虑不同类型劳动力所从事工作的具体特征如何作用于劳动力的决策。因此,从传统的搜寻-匹配理论出发,以此来分析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如何影响工资差异演化的方向。与此同时,高技能劳动力供给所决定的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也被内嵌进去。研究发现,在随机匹配下的劳动力市场约束中,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存在一个阈值,当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低于此阈值时,工资差异的程度随着高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减小;当高于此阈值时,工资差异程度随着高技能劳动力的增加而加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古典经济学凭借对内部劳动力市场理论的深入拓展,在SLM理论的研究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均衡分析的思路却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制造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这一根本性的矛盾。以激进政治经济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和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分析,在生产关系的层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和延续提供了进一步解释。而剑桥学派秉持的社会经济因素作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的思路,无疑有助于解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如何"天然地"制造分割,将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因素引入了讨论。在全球化生产的背景下对上述理论进行评析、互动与拓展,可以为解释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提供一个更有益的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民工工资的决定问题,不少学者都对此进行过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完全竞争这一理论假设前提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这一理论假设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市场条件也无法对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0.
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的因素有: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情况、沿海地区农民工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的工资差距、在家从事农业或副业的农民收入情况、农民工对于未来的期望、沿海省市的生活成本;影响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因素有:企业产品的市场是国外还是国内、企业产品的出口情况、沿海地区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成本。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并从提高工资、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和增加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与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的需求、供给,劳动力市场构成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体。同时,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流动性不仅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还会影响工资的形成、收入分配的均等和公平。因此,它也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考察产业内贸易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它随劳动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它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由于产业内贸易必能刺激技术劳动力的绝对需求,因此必然会扩大工资差距。但在劳动力条件转向有限供给后,它又取决于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而产业内贸易未必使之扩大,特别是对两类劳动力替代弹性较大的部门来说,可能会使技术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下降,并使技能工资差距收缩。本文基于中国33个产业的5年面板数据验证了上述假说。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社会主义工资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的劳动报酬仍然采取工资形式,但是,工资的本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因而工资就不再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社会主义不能套用资本主义的经济范畴,又不能完全抛弃这些范畴。我们在看到社会主义工资同资本主义工资本质区别的同时,还应看到它们在形式上的历史联系。这种区别和联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工资的二重性:一方面工资  相似文献   

14.
建国六十年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轨迹及逻辑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历经三个时期的演变,完成了从"农业受损、工业受益"、"农民利益受损、城市消费者受益"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逆转.农业补贴政策演变的历史顺序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变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约束条件和农业发展问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蕴涵了农业补贴政策的理念和方向,社会约束条件制约着农业补贴的供给规模和结构,农业发展问题决定了政策需求方向和水平,三者共同构成农业补贴政策变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决定了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逻辑及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西方劳动力市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供给、工资形成机制和政府干预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西方的劳动力市场理论,有助于人们了解西方劳动力市场理论的基本框架结构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观点。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了解和分析西方劳动力市场理论,对于推进我国劳动市场理论的发展和促进劳动市场的发育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康晨  张宗利  徐志刚 《财经研究》2021,47(4):124-138
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观念年深日久,但相比世界很多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反而很高、性别工资差异也较低,中国文化中长期承袭着父辈对子女代际支持的传统可能是缓解女性劳动供给约束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考虑父辈代际支持的家庭劳动供给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分析了父辈时间支持和经济支持对子女,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劳动供给和工资收入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父辈的时间支持明显缓解女性劳动参与的时间约束,提高其劳动供给和工资收入,但没有发现对男性有显著影响,故有利于性别工资差异收敛;而父辈的经济支持均未发现对子女的劳动参与和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此外,对城乡进行区分后发现,父辈时间支持对城镇女性的作用比农村女性更强.文章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和性别工资收敛性的理解,对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制度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任务摆在了国人面前.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劳动力市场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统一认识,用正确的理论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本文拟就劳动力市场的有关问题谈点看法.一、劳动力市场的涵义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论著中,一般把劳动力市场定义为以市场机制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经济关系.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研究报告中,把关系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所有问题都纳入到劳动力市场这一范畴之中.按照这一认识,可以说劳动力市场在西方国家是作为一种经济关系而存在的.这种经济关系不仅涉及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劳动契约关系,而且涉及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方方面面:如关系到劳动力市场供求问题的劳动就业;关系到劳动力市场价格问题的工资分配;关系到劳动力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8.
刘易斯模型适用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刘易斯经典模型的适用性,主要结论是:(1)刘易斯经典模型具有简单而又精巧的博弈结构,它大致适用于地主所有制且劳动力过剩的经济.(2)刘易斯经典模型不适用于自耕农制度且劳动力过剩的经济.在流动者与家庭脱离经济关系情形下(刘易斯曾考虑过),两部门工资大于或等于生存工资并在此基础上上升;在流动者与家庭不脱离经济关系情形下,农业部门工资上升而资本主义部门工资波动.(3)在多种农业土地制度并存情形下,经济发展不具备刘易斯经典模型的特征.由于劳动力流动次序由保留工资决定,其结果就是:在劳动力过剩阶段,资本主义部门工资先维持在生存水平上,此后逐步上升.(4)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土地制度类似于自耕农制度,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使非农工作者与家庭很少脱离经济关系,劳动力流动特征与刘易斯经典模型结论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异和持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工资差距过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家计调查数据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机构特别是工资政策改革是引发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本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机构的变化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扩大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歧视以及制度性障碍,如中国现行的户口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论文还从政策层面对减少工资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不断下降.文献研究和调研表明,行业、学校、专业、学历差异都会导致起薪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下降的现象.虽然样本数据显示起薪高低对大学生就业的流动性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根据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原理,当前大学生就业流动性提高会导致企业不愿意对新就业大学生实行效率工资,这可以解释近些年大学生起薪不断下降的现象.这意味着"明确大学生的专业定位、加强诚信教育,从而稳定大学生就业"有利于引导竞争性的厂商采用效率工资制度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起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