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英国《金融时报》3月16日】 大多数国际时装品牌都不大乐意在自己昂贵的时装贴上“中国制造”,担心由此会减少品牌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4.
2007年8月,或许让中国制造业界的所有人无法轻易忘掉。原先数十年平稳安然的程序化生产,突然之间,被认为是酿成欧美消费品不安全的因素,使所有的中国制造业者莫知所谓。[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Ken DeWoskin 《海外经济评论》2007,(40):41-45
从今年3月起,中国产品的安全问题就一直是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而且人们的注意力有可能进入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循环。对中国产品供应链的负面追踪报导已有6个月之久,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态度发生转变也就不足为奇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全球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为主导方向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了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作为制造大国,中国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特别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业不断吸收机械、信息、材料的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及售后服务的制造全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的症结所在 1."中国制造"缺少世界品牌 随着中国产品大量畅销国际市场,"中国制造"就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一份名为"科技与中国制造"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服装等10个制造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制造总额中的比例也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 相似文献
8.
10.
11.
如果想抓住中国一跃成为工业强国的本质,最好能到珠江三角洲的大型工业城镇看一看。化学烟雾和机器的轰鸣声提醒我们,中国南方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焦点。
近年来,许多中国城镇成为了西方廉价消费品的专门生产线。佛山的工厂制造电器和玩具,温州则几乎完全垄断了打火机制造业。不过,尽管出口商品多种多样,但几乎所有这些城市都在向全球消费市场出口一种无形的东西:低廉的价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英国《金融时报》10月31日】如果国际媒体的头条新闻能够决定公司业绩,那么中国出口商现在早就面临一场灾难了。过去6个月,几乎每周都有因安全问题召回或禁售中国产品的报道。从有毒的宠物食物开始,发展到掺有工业化学物质的牙膏、缺少重要安全性能的轮胎、含有毒细菌的海鲜以及油漆铅含量超标的玩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爱仕达:“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践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只是为国外企业“打工”,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经济危机的爆发将中国制造业的弊端暴露无遗。中国制造业的出路在哪?早存2009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就明确指出,中国企业要从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为“中国制造”未来之路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刚从东莞工厂回来的美国某玩具公司驻中国代表瑞贝卡(音译)看起来有些担忧。“现在珠三角那里招工不太容易了。我们生产厂的招工目标是达以80%的满员率,生产目标是维持去年的水平。”瑞贝卡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从东莞带回来的考察结果。 相似文献
15.
16.
当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时,或许是时候反观、思考和借鉴早已步入后现代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德国的发展模式了。从德国制造业的发展之路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会“在创新中求发展”是其成功的精髓所在,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也涉及体制与理念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7.
回顾近代世界史,可以发觉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和振兴,似乎都离不开一轮制造业的鼎盛与辉煌。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正是凭借其占世界制造业总量1/5的“世界工厂”地位,才独领一代风骚。二十世纪以来的美、日、德等强国,也都无一例外地把制造业作为立国强国之本。亦缘于此。有学者坦言:“无论今后科学技术怎样进步,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将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制造业将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法》起草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常凯教授日前表示,“《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末位淘汰刺等将会变成非法行为!” 相似文献
19.
DANIEL ROSEN 《海外经济评论》2008,(26)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6日】眼下中美官员都在为新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做着准备,像过去一样,人民币汇率升值仍将是双方会谈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偶然性因素之中,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ank Paulson)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可能会无意间得到一个隐形推手的帮助,那就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成本的涨价风潮,而原材料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ERIC MARGOLIS 《海外经济评论》2006,(47):26-27
【加拿大《多伦多太阳报》11月13日】从1975年来,我就无数次访问北京,我已经看到了未来,它仍然说“中国制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