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基于对农村扶贫的历史梳理,分析社会工作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并结合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东北地区E村精准扶贫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以E村贫困农户的经济、社会保障知识认知、自身素质和帮扶团队四方面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过程中涉及的实践项目出发,进而总结社会工作如何以贫困农户需求导向在扶贫、扶智与扶志三方面介入农村帮扶的经验,帮助贫困农户满足需求的同时自助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2.
精准扶贫的提出,给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空间,以电商为手段的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帮扶效率。湖南电商扶贫小店是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的产物,它更加注重贫困农民的参与,在实现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把更开放的电子商务时代的思想带进农村,提高贫困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通过比较湖南电商扶贫小店扶贫与京东扶贫的运营模式,发现其中的差异从而发现其存在的竞争能力弱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较之其他贫困地区,西南民族地区的贫困主要表现在富集的自然、人文资源与滞后的经济、科教水平这对矛盾中。要形成西南民族地区"造血式"脱贫的经济生态,需实施西南民族地区特色"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地区资源、人口、战略深度融合,立足精准扶贫的对象、因素识别,通过独特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目标内容确立与评估检验,充分发挥地区与互联网技术的优化配置升级,从而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4.
许娟 《全国商情》2007,(3):90-91,72
“十一五”时期,将是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关键阶段。农民增收问题又是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调节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角度考虑,分析农民的文化程度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文章以新疆为例,对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资与农民增收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而且城乡差距巨大。增加新疆农民收入,面,陆整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自身素质相对较低和二元结构三大困境;“输血”与“造血”是新疆农民增收短期作用与长效机制的必然选择,惟有加大“输血”和“造血”的力度,短期目标与长期计划相结合,资金、政策扶持与农民自身强化增收能力相结合,才有希望在农民增收上取得持续进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的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脱贫攻坚阶段的嵌入式农村扶贫具有系统化的优势和精准性的特征:多元主体的全要素嵌入、多种渠道的全领域嵌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绝对贫困人口进行的精准扶贫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但也存在“嵌入裂缝”降低了扶贫效率和绩效等问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随着农村贫困治理任务和环境的变化,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应在延续系统化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嵌入行为治理弥合“嵌入裂缝”,并从精准扶贫向精准防贫升级,从精准脱贫向整体致富升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制度及关系嵌入弥合“嵌入裂缝”,提升嵌入式农村贫困治理的效率和绩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强化制度嵌入和关系嵌入,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构建和完善系统化、整体致富与精准防(扶)贫并重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提升小额信贷绩效,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选取2002-2006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小额信贷增加农民收入的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额信贷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显著的增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小额信贷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直接作用最大,是农民增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2年武陵山民族特困地区71县的数据,分别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武陵山区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效应。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大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影响,金融效率改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助于农民增收,且并不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与金融规模扩大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而金融效率提升与城镇化的交互作用对农民增收具有负效应。此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具有负向作用,而公共财政收支增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因素对农民增收具有正向效应。为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及农民的金融抑制问题,必须大力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增强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提高各类扶贫资金和政策性担保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9.
当前主流学者对"互联网+"扶贫模式的研究多是集中在行政管理层面上,对于其中的商业元素关系未能梳理清楚。本文使用商业画布方式对目前主流的几种"互联网+"扶贫模式进行剖析,运用地方案例结合研究,剖析"互联网+"扶贫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明确问题症结所在,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随着传统贫困治理方案成效的减弱和脱贫攻坚中负面激励现象的多发,贫困治理体系亟待创新完善。基于"工作换福利"思想的公益性岗位扶贫,通过对农民主体性的激发,对其参与权、决策权和发展权的保护与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治理中的福利依赖和负向激励问题,而且促进了贫困个体收入增长、社区融入和能力提升,有效助推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使得乡村治理获得显著改善。公益性岗位扶贫方式紧扣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通过调动贫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公共服务意识,使其在工作报酬之外还获得了超越个体与单个家庭的集体的认同感、存在感、幸福感等多重福祉,有效增强了村庄内源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此战略背景下,互联网+农村电商模式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高速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案例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冕宁县农村贫困情况、电商发展现状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冕宁县互联网+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城市,农村志愿服务力量普遍弱小,浙江省×市村嫂志愿服务组织的出现,为构建内生型农村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了一个样板。本文从内生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环境机制四方面对村嫂志愿服务队伍的动力机制进行了解剖,梳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贵州省雷山县朗德镇"总社+分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调查为基础,采取了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对比研究方法,分析了雷山县朗德镇旅游扶贫产业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及制度优势。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总社+分社+农户"的旅游扶贫模式是对传统模式的深化,弥补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模式的制度化缺陷,有效地避免了交易成本过高及"敲竹杠"行为。因此,"总社+分社+农户"旅游扶贫产业组织模式,以农业、旅游业融合为纽带,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乡村旅游共同体,充分发挥了旅游扶贫的可持续强、返贫率低的特点,真正实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扶贫"。  相似文献   

16.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对民生的保障必须注重优先次序问题,这是民生支出项目“层级化”分布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在目前我国财政在民生领域支出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本文首先对民生支出项目的“层级化”分布进行分析,随后简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对民生保障的演绎,得出在1998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目标后对民生财政保障的不断规范和重视,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优先考虑从民生保障入手来推动内需。最后对财政如何进一步有效保障民生进行简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能否实现环保与就业的双赢,以"两控区"的实施作为环境规制强度变化的政策冲击,通过构建1994年到2010年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强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平均意义上来看,环境规制政策可以实现治污与就业的双赢。但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除了在时间、空间和行业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之外,在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别。其中,环境规制在酸雨控制区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促进,而在二氧化硫控制区则主要表现为对就业的挤出。  相似文献   

18.
以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建立了三次曲线季节模型和Holter-Winter季节乘积模型,并对2013年7~12月各月的指标值进行了组合预测,以了解"大三通"后海峡两岸贸易的发展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大三通"后海峡两岸贸易额呈现出波动式增长的发展趋势,季节性特征较为明显。最后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嘉兴市"两分两换"的抽样调查资料,了解了嘉兴市离地农民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同时全面分析了当前制约全市离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1)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压缩普通就业岗位;2)扶持政策不完善,培训缺乏针对性;3)服务平台不完善,就业环境不理想;4)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就业技能;5)就业期望值过高,观念上存在误区;6)收入水平有限,自主创业缺少资金。认为应该培育品牌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良好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更新就业观念,降低对政府依赖。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城乡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依据数学模型的解释,在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客观前提下,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之间的关系呈"U"型结构。在数学模型的指导下,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分析可以得知,现阶段辽宁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差距呈正相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正相关性会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