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回顾,提出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江苏省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详细分析,建立了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依据四个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进行评价,得出江苏省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呈苏南、苏中、苏北三级阶梯分布,并解释了各市科技发展中的弱点。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获取和开发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驱动力量,培育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该城市获取了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的引擎。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计算出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并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由此给出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首先建立了科技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而采用灰色预测法对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十二五末期科技竞争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届时城市科技竞争力都有所提升,城市科技竞争力出现新的格局,并表现出创新水平“收敛”、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新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如心 《欧亚经济》2023,(1):86-109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心城市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载体。欧亚中心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定量评价和客观分析欧亚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欧亚国家和城市间创新合作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和其所带领的团队构建了一套科技创新中心城市评价体系,包括基础研究、产业技术、创新经济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共22个指标,并基于近5年数据,对部分欧亚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分析比较。总体上,欧亚已成为全球最大创新极。欧洲在基础研究积累、医药化工产业、人居环境等方面更有实力,亚洲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增论文发表、电子信息产业、资本吸引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伦敦、东京、巴黎、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跻身全球第一梯队,中、德、法、日、英、荷和瑞士等国表现出更强的创新实力。东亚、西欧、中欧集聚度和影响力更高,中国、南欧和西亚部分城市5年来进步明显,中亚创新能级亟待提升。此外,该项研究亦综合第三方数据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5个国家科技研发投入和创新城市排名进行了分析,莫斯科跻身全球50强,塔林、圣彼得堡排全球前200名,但总体上这15个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以及2010年以来的研发投入增长均低于2020年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支撑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在26个备选具体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测试检验,最终选取14个具体指标,建立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对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和江苏省十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定量评价,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从科技创新投入、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对徐州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给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威威 《科技和产业》2016,(11):132-135
政府管理制度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制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制度、财政制度、产业政策三个维度指出政府管理制度在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立法存在滞后,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产业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并从政府管理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包括颁布专门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耦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的新使命,对深港协同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港两地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资源的布局与平台搭建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同时仍面临科研要素流动受限,人才引进培育和服务有欠,税收制度存在差异、合作法制适用问题等瓶颈,应以发展空间与布局、要素配置与流通、载体平台建设与服务、国际化人才团队集聚、重大项目策源与攻关、产学研深度合作牵引、政策引导与市场效应以及实施路径八个方面为着力点,实现高品质融合、高效率配置、高水平导出,打造区域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详细分析了江苏省目前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思路,并对具体的建设举措进行了进一步的详尽阐述。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促进经济科技协调发展,基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四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城市和重庆、西安、成都、武汉四个重要创新城市的相关经济和科技数据,应用统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重庆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匹配度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重庆市科技竞争力小于经济竞争力,且经济科技相对竞争力匹配度明显优于规模竞争力匹配度。因此,改革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成果奖励模式、协同创新机;利用相对匹配辐射效应、协调功能,加快规模效益释放;坚持跨越式发展,提高科技发展速度和支撑力度;实施战略均衡,优化经济和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是推动重庆市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构建以深圳、广州为双核,以深圳—广州、佛山—东莞为双轴,整合珠三角9个城市创新资源的“珠三角创新圈”,为推动珠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和地方政府制定创新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广州和深圳是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两极及核心,近年来,两个城市在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两城的创新要素各有特点。本文从创新环境、科技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四方面分别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得出广州创新能力的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安徽为例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模糊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安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可用研发因子、协作因子、转化能力因子表征;各高校创新能力差别大、资源过度集中、投入产出能力不均、与各方协作少、转化率低、创新环境急待优化。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从完善创新环境、均衡研发投入、优化各方协作、促进成果转化入手,建设"调研—研发—转化"开放创新生态链,形成多渠道投入、多方协作、资源优化共享、成果快速转化的全方位创新体系等方面促进安徽高校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或区域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关键是构建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很大的国家,发展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是带动不同地区发展的重要策略,而创新能力是实现区域经济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也是形成和考验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4.
李玉凤 《科技和产业》2021,21(10):86-90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科技水平发展的直接体现.以《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数据为基础,对宁夏2015—2018年创新能力综合水平在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5个方面进行短板指标分析,提出增强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科技创新物质投入强度、提升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等7个方面的方向性对策建议,为宁夏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向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和政策重视,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积极开展工业设计中心等载体建设便是各地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近期工信部修订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办法》,提出加强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中心的梯度培育体系,持续培育壮大工业设计市场主体。基于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标准化评价流程和评价方法,更高效地开展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的培育、优选工作。从工业设计中心的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出发,基于北京高精尖产业设计中心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建立“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工业设计中心的梯度培育建设。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继北京、上海之后,江苏提出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该研究在对江苏与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优劣势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增强徐州市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的全局出发,深入分析了徐州市打造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基础,剖析了徐州市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的瓶颈制约,研究提出了4条建设路径,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产出是反映科技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武汉市和北京、重庆、天津、上海、广州五大国家中心城市2000-2011年的科技产出指标相关的统计数据为考察对象,通过进行综合对比和分析,认识武汉市在科技产出方面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分析可能造成差距的原因,并针对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为武汉市后续的发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区域经济学理论认为,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组织和行政社会组织的统一体.一般来看,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初,新加坡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新加坡政府适时转变发展策略,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将知识密集型产业打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加坡也因此成为国际研发中心。文章通过总结新加坡政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对照梳理江苏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树立模板和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