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集群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本文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即将出台之际,研究首都经济圈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以促进首都经济圈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3.
《企业经济》2013,(6):21-25
低碳背景下,物流产业集群服务的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低碳视角下,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与低碳创新政策四个维度构建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 17.0,对影响物流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强度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低碳技术创新、低碳创新政策、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与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低碳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低碳技术创新对低碳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低碳创新支撑机制、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政策,而且低碳创新政策、低碳知识水平创新、低碳创新支撑机制对低碳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提出物流产业集群服务低碳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4.
童鑫 《财会月刊》2021,(3):118-126
产业集聚是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政府支持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并影响产业集聚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运用2000~2016年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检验产业集聚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对该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集群内竞争与技术创新间存在倒“U”型关系,多样化集聚与技术创新间存在“U”型关系,政府支持会放大产业集聚在不同水平下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从选取的样本来看,多数产业处于专业化集聚和集群内竞争拐点的左侧,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接近或跨过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拐点。  相似文献   

5.
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情况分析 东部地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包括三大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这 三大经济圈是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主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5%以上.通过对它们的产业结构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及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我们发现.从主导产业来看.三大经济区域具有同构现象。如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两省主导产业雷同,它们的优势产业都有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服装及纤维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作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分析得出.由于区域内产业雷同.会导致产业内部争夺原材料和各种资源性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竞争加剧.不利于产业长期发展.因为就每个省区的主导产业而言.它们的规模足以满足整个国内市场.同时,造成对电力等各类能源在该区域的极度紧张,在区域内行政壁垒的作用下.各地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资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问题将难以避免,影响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对构建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产业密集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京津冀都市圈旅游业无论在地理区位,还是在经济、交通、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良好条件。研究京津冀经济圈的旅游产业集聚现象,通过发展集聚产业和优势产业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壮大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一)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一般有两种形态:一是水平型产业群,即同一产业内的企业以及与之关联度较高的其他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二是垂直型产业群,即相互独立的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上下游关系而形成的集合。(二)产业…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能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提升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它不仅具有一定的产业特性,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首先是在产业特性上,他可以细分为传统产业集群和高科技企业集群两个小类。本文首先阐述了产业集群的特性和优势,然后以山东省木材产业集群的发展为例,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理论分析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能够稳健地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这一影响效应在东部与中西部皆得到有效验证;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规模等级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性;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绿色经济技术效率的正向作用上;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促进知识溢出与提升环境规制强度影响绿色经济效率。据此,应大力推动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注重产业协同集聚的区域差异与城市规模差异。同时,立足于本地实际,探索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路径,助推绿色经济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价值工程》2018,(9):5-7
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创新网络正在成为区域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最主要的布局模式之一,集群网络逐渐成为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工具和途径。集群网络中的主导企业凭借其市场地位和资源优势,对集群网络协同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通过对集群网络协同创新进行阶段性划分,发现在不同发展阶段下,主导企业与集群创新网络之间存在双向影响,从而明确促进集群网络与主导企业的良性互动,对提升产业集群网络的协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中央高度重视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瓶颈制约及其体制障碍.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治理更加科学高效,政府、市场和社会都应作为区域治理主体参与其中,交通、产业、环保、民生和公共安全是区域治理的重点领域,应形成涵盖政府、市场、社会三个治理主体和交通、产业、环保、民生、...  相似文献   

12.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国轩 《企业导报》2011,(13):118-120
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分别是交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通过从关联产业集聚和贸易诱致型产业集聚角度分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得出应从建设并完善以大型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区域物流配送体系,构筑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丰富专业市场产品种类;完善专业市场经营管理,促进市场功能提升和创新等三个方面去推进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3.
董艳 《价值工程》2007,26(7):24-26
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三大板块,其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和相对落后的。如何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和关系,构建协调有序的流通框架,做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实现本区域流通业的迅速发展,是当前区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因此,环渤海经济圈要以流通产业为先导,优化资源配置,促使本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都经济圈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型的新阶段,转型的核心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产业效率是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提升北京产业效率,不仅关系北京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与经济转型的实现,也关系着首都经济圈整体的发展转型。随着首都经济圈建设步伐的加快与建设进程的深入,通过产业升级与效率提升提高包括河北在内的整个首都经济圈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中心城市,北京产业效率的提升,不仅可以直接带动首都经济圈的竞争力提升,同时通过示范作用、转型升级与协作推动经济圈整体产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飞地经济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之一。长三角地区飞地可分为农业飞地、制造业飞地、创新飞地及服务业飞地4种类型。长三角飞地经济形成多核辐射叠加的“蝶形”网络化空间关系,“创新飞地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飞地”外围扩散非对称分布,产业转移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总体处于创新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双向流动并行阶段。目前,中心城市“核”的能级和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飞地经济圈层结构缺乏有力支撑,产业协同治理尚待进一步加强,与飞地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协同存在壁垒。建议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两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型示范飞地,加快飞地园区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化长三角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能力,着力打破与企业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隐形壁垒。  相似文献   

16.
地方产业集群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江西省赣州地区依托其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崛起过程中提升了赣州地区的区域竞争力。但不可否认,目前,该产业集群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难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赣州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文化等手段,对本地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自身则应延伸产业链,并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同时,结合"红三角"的区域合作优势,不断壮大有色金属产业集群,从而有效地促进赣州地区有色金属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吴迪 《企业经济》2012,(2):128-131
提升产业集群可持续竞争优势,区域创新能力可能是突破点。本文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产业集群之间实现互动,能为产业集群拥有竞争优势提供保障,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所需的新知识、新信息;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能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等,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本文通过进一步延伸探讨两者的互动关系发现,区域创新能力的加强,能够从开发新技术、引进人才、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升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集群竞争优势的提升还需要全区域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培育创新链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加强首都经济圈区域创新合作,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首都经济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战略举措。文章概述了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现状及存在的市场化创新合作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多层次、网络状的首都经济圈创新合作运行机制,整合区域创新资源,促进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跨区域技术创新联盟、飞地经济、总部经济等多种新的区域创新合作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为理论框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在控制了科研经费、人力资本等传统投入要素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后,考察了出口贸易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在中国制造业中,存在从出口贸易到技术创新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2)存在出口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倒逼效应,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单独促进作用不显著;但结合了出口贸易后,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变得显著,且这一促进作用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大;(3)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从技术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