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证券市场具有筹集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证券投机、客户欺诈、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情形,其中,内幕交易被公认为是证券市场中最为严重的欺诈行为。所谓内幕交易,是指内幕人员或其他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员,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自己或建议他人、或泄露内幕信息使他人利用该信息进行证券发行、交易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鲁帆  葛海斌 《首都经济》2004,(11):27-29
证券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而其中内幕交易的存在,更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内幕交易是指因地位或职务上的便利而能掌握内幕信息的人,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该内幕信息进行证券买卖,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利益;或泄露该内幕信息,使他人非法获利的行为。内幕交易违背了公平原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权益,破坏了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股市的内幕交易行为更具普遍性、隐蔽性,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内幕交易者并非简单地利用内幕信息提前买入股票,而是通过操纵股价获取更大的暴利。本文通过对禁止内幕交易法律的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监管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3.
锡士 《上海经济》2010,(10):62-62,64,65
老鼠仓,泛指金融从业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从事任何与委托人利益相冲突的证券交易的行为,如内幕交易、利用信息不对称提前布局、先于客户或单位资金提前买入等。  相似文献   

4.
内幕信息、内幕交易及其管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内部人具有信息优势,内幕信息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股票市场十分关注内幕交易。虽然学者们对内幕交易的研究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和意见,但“内幕交易增强了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侵害了不知情交易者的利益,破坏了公众对于股票市场的信心”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地位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内幕交易管制。然而,对内幕交易管制的效果并不象预期的那样乐观。  相似文献   

5.
短短几天之内,我们看到了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在对打击内幕交易上的快和准。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明确成文的"内幕交易"说法,现有的内幕交易判例大多是依据证券交易法的10b-5条款中的一点:"任何人,无论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任何手段或州际商业的媒介,或邮件,或任何国际证券交易手段,在购买和销售证券的有关活动中做出(1)采用任何方法、计划或诡计进行欺诈,(2)对事实进行不实陈述或遗漏使陈述不具备误导性的必需的事实,(3)从事任何可能对任何人进行或可能进行欺诈、欺骗的行为、做法或者业  相似文献   

6.
一、内幕信息及其界定《证券法》第68条明确规定了内幕信息的含义为“证券交易活动中,涉及公司的经营、财务或者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可见,内幕信息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内幕信息必须尚未公开。如何确定信息的公开性,在英美等判例法国家,对内幕交易的规定严格。反映在对信息“公开”的界定上取实质意义的公开,即信息公开后,在没有为实际的投资者获悉之前,该信息仍然视为内幕信息。典型的案例是SEC诉泰沙哥尔夫案。被告因在本公司向新闻界发布探矿成功的消息后约30分钟即在市场上购买本公司的股票而被判…  相似文献   

7.
短短几天之内,我们看到了美国证券监管机构在对打击内幕交易上的快和准。事实上,美国并没有明确成文的“内幕交易”说法,现有的内幕交易判例大多是依据证券交易法的10b-5条款中的一点:“任何人,无论直接或者间接,通过任何手段或州际商业的媒介,或邮件,或任何国际证券交易手段,在购买和销售证券的有关活动中做出(1)采用任何方法、计划或诡计进行欺诈,(2)对事实进行不实陈述或遗漏使陈述不具备误导性的必需的事实,(3)从事任何可能对任何人进行或可能进行欺诈、欺骗的行为、做法或者业务。均属于非法。”其中第三点是内幕交易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SEC认定内幕交易的方法是“辩方举证”,即“举证倒置”。如果被控告的人不能自证清白,就将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8.
陈君明 《新财经》2005,(5):26-27
在股权分置解决方案的制订、审批过程中。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参与审批的人员等“内幕知情人”可能进行内幕交易,利益交换,利用信息不对称又一次洗劫弱势的中小投资者,使整个过程演变为内幕交易和寻租的“腐败盛宴”。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9.
内幕交易在并购重组过程中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并购重组进程,甚至导致并购重组终止,极大地制约了资本市场利用效率和资本市场支持山西转型发展的功能发挥.为此,笔者在认真梳理典型案例和深入部分上市公司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防控关键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购重组过程中内幕交易的防控对策一是要缩短审批环节,以控制知悉内幕信息的人员:二是从内幕信息的非公开性出发,提高披露相关内幕信息的效率.公司财务顾问应当在防范内幕交易中发挥其独特作用.监管方应当完善打击内幕交易的法律制度建设并加大惩处力度.此外,多部委携手综合防治的方式也是遏制内幕交易频繁发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所有发生过内幕交易的股票为样本,在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内幕交易对股票价格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同时,对内幕交易者是否获得了超常收益(非法所得)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内幕交易使股票的平均价格上升,同时也增加了价格的波动性。内幕交易从总体上加剧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破坏了市场的公平性,而信息披露则有利于减少这种不对称的程度。此外,我们对检验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并给出了防范内幕交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股市新一轮的大牛行情和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入,内幕交易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我国限制内幕交易的立法措施和执法力度得到了不断完善,但是仍旧难以满足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为防止新形式的内幕交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并影响市场效率,应借鉴国际经验,从立法、执法以及交易制度等方面入手,杜绝内幕交易孽生的土壤,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林阳 《魅力中国》2009,(4):80-80,73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证券市场的天然副产品,内幕交易与反内幕交易的斗争将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始终,因此研究内幕交易法律规制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介绍其基本概述的基础之上,分析目前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特点,并给出法律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13.
股市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及其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内幕交易对上市公司有着较多的负面影响,限制内幕交易除了应加强政府对内幕交易的监管外,上市公司对本公司人员内幕交易的限制也十分重要,在我国引入这一作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修正了Michael和Kathleen(1992)等提出的非竞争模型,探讨内幕交易对证券价格有效性的影响,研究信息和被内幕交易排挤的市场专家数目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内幕交易降低了证券价格的有效性,监管的关键在于促使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5.
西万成熟资本市场,内幕信息的监管也存在着或大或小的漏洞,比如在前不久新闻集团收购道琼斯内幕交易一案中,部分企业和投行的内幕人士利用这个消息赚取暴利,曾令舆论哗然。但不管事件大小,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内幕信息都是“点对点”,尽量隐蔽。  相似文献   

16.
证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相关各方行为的通知》,其中规定,剔除大盘因素和同行业板块因素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在股价敏感重大信息公布前20个交易日内累计涨跌幅超过20%的,上市公司在向证监会提起行政许可申请时,应充分举证相关内幕信息知情人及直系亲属等不存在内幕交易行为。  相似文献   

17.
资产重组中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事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研究法分析、检验了此类事件中是否存在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对471个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资产重组引起上市公司的股价和交易量出现大幅异常波动,存在比较严重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行为。  相似文献   

18.
贺铟璇  李爱玲 《辽宁经济》2006,(11):58-58,93
本文在Kyle和Karl工作的基础上,假设证券市场被监管以达到证券价格最大程度地反映出关于该证券的信息,借鉴了信息论中熵和微分熵的思想,并将其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相结合。来探讨内幕人的最优交易策略和证券市场的价格与监管者制定的防范内幕交易的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证券内幕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的严重违法行为,如果采取事后监管的方式不仅执法成本较高而且社会危害性不能避免.所以,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是最为恰当的.而这种结果的实现需要建立完备的证券内幕交易预防制度,而预防制度最重要的便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多层体系结构也逐渐形成。我国证券市场的法律政策监管体制不够完善,导致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存在一定的问题,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导致了社会市场竞争的不公平性。文章对我国证券市场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证券市场内幕交易存在的问题及危害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证券市场内幕交易防范措施,保证证券市场交易的公平竞争,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