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朴素的画面,浓烈的色彩,真实的故事,深厚的情感,一幅幅画作远道而来,一片片真情献给新疆,一个个故事引人深省,一个个名字令人遐思……从600多幅阿瓦提县维吾尔族农民画家手中精选出来的303幅少数民族农民画家的优秀画作,于2012年8月8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与广大热爱文化艺术的社会各界朋友们见面。当天,根据这些农民画结集出版的《农民画说新疆巨变》8册图书也同时与公众亮相并举行首发式。  相似文献   

2.
<正>网上偶遇一个叫漈下古村的乡村,村子里有一个1000平方米的大画室,里面陈列了许多画作。那一幅幅出自寻常人笔下的画作,趣味盎然,不由得让我萌生出去看一看的念头。漈下古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南部。走进漈下古村,我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被画笔唤醒的乡村。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一个叫林正碌的人用画笔在闽东大地画出了一条乡村文创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画创作,我是一个外行。但是,站在姚舜熙先生的巨幅中国画前,我这个外行被扑面而来眩目的镂金错彩、浓墨重彩所深深地震撼,久久不愿离去。我的直感告诉我:我直面的决不仅仅是一幅幅大手笔的静态画作,而是一个对自己豪放不羁纵横驰骋的自由意志洒泼自如的强健心魂。  相似文献   

4.
吴蓉 《经济》2014,(10)
正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进北京画院为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人物画创作室主任,北京市高级职称(美术)评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石齐艺术研究会会长,主张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具象、印象、抽象)并举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谈到画家石齐,或许有人会想起他在1972年的成名国画《迎春》,然而,在美术界,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石齐与中国传统画家不同,像毕加索一样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有人感叹石齐在20世纪70年代名声大噪之时不满足现有成绩,而是在创作出一幅幅骄人的画作之后,坚持创新,不断追求自己的创新国画梦想。  相似文献   

5.
云南青年画家马小力,抱着上百幅被人称为“冷抒情”的画作,于烈日炎炎中闯入京城。7月8日至15日,他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于马小力,曾闻其名,素未谋面,这回连画作一并相见,感觉“反差很大”。人长得粗壮,浓眉大眼,可说起话来低声轻语;作的画也多阴柔——有不少虽表现秋风、严霜、高山、大河,抑或人的壮志豪情,形式却多是飘逸与流动的美,少有那种斩钉截铁、顶天立地似的凝固感。  相似文献   

6.
《经济》2014,(7):127-127
正对长城砖瓦的细致描绘,驾驭风景画的娴熟技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正是旅法画家田凤银画作备受青睐的源泉。这次,田凤银共携近年创作的35幅油画作品,于6月29日至7月15日在北京艺慧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个展。不管是真实写意还是线条勾勒,无论是花卉翎毛抑或人物山水,都在田凤银女士的画笔之间绽放出独有的笔墨神韵。  相似文献   

7.
世界从来不缺展览,岭南每天都有展览,展览铺天盖地,观者也近乎麻木了。但2015年7月9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的名为“江山·祥云”的展览,还是调动了观者的新鲜感与兴奋感,一时好评如云。
  到底什么才是一场好展览呢?那便是一个好画家在一个好的美术馆展出了一批好作品,讲了一个好故事,引起了好反响。  相似文献   

8.
一幅最能感染人的画作,是源自一种直扣心扉的内在美. 国人总喜欢说"缘分"二字,相信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一切邂逅皆是出自于缘分.  相似文献   

9.
老农  陈诚 《经济月刊》2008,(8):124-125
对于著名老画家巴山,记者早有耳闻,也曾听到过一些关于巴老的有趣故事。但见到巴山却只是几天前在韩国一个知名画廊在北京开业的庆典上。巴老为人谦和、朴实,很有长者风范,却全然没有一点大家的架子。  相似文献   

10.
李拙 《经济改革》2009,(6):78-79
画家王海力外拙而内秀.低调,极少抛头露面,多数时间在勤勤恳恳作画。然而画家在自己的艺术中却张扬着一股力量,洋溢着火一样的激情。他的画作多次参展,获奖并被收藏。侃起他从艺35年的经历,他说:“从小酷爱,也付出了许多……从内,己选平,他们是优秀的。”文革十年后恢复高考的197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安美院油画系,成为王海力艺术人生的转折。他回忆起在学习期间,得益于名家的教诲,以及其他油画前辈的指导。总是感慨万分。他说:“吸收前辈的营养,并让它生长在自己身上。”似乎他身上总弥漫着前辈们生生不息的艺术创作气息。  相似文献   

11.
荣宝斋,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店,在琉璃厂的位置首屈一指。店内展示着一幅绢制的木版水印巨作——北宋画家张择瑞的《清明上河图》,这幅与原作相同的长卷民俗风情画,令人叹为观止,售价高达30万元。  相似文献   

12.
郑玲微  叶青 《经贸实践》2011,(11):61-62
2011年10月,浙江省残疾人事业成果展在杭州世贸展览中心举行,记者在展会现场见到了传说中的残疾人画家许峰。这位留着齐肩发、戴着眼镜、颇具艺术家气质的高个中年男人,正在专心致志地挥笔点墨。没过多久,一幅花鸟画就跃然纸上,很快被一位现场参观的朋友收藏。  相似文献   

13.
李义三 《财经文摘》2008,(8):102-103
出身贫寒、性格豪放刚强、刻苦好学、大公无私、光明磊落。自幼喜爱书画艺术,1962年拜著名画家黑白龙、岳祥书学习绘画艺术。上世纪70年代绘制毛泽东油画巨像百余幅,并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同志接见,亲笔题字赞扬“李义三同志是真正的农民画家”光荣字号。1992年拜著名书法大师武中奇为师。在恩师的亲手指导下,  相似文献   

14.
叶夏 《经济纵横》2004,(3):14-15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生活在一个地处偏僻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他又是一个不普通的农民,全国很多家报刊经常发表他写的小说、新闻、故事、科普等作品,被多家报刊聘为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过太多的人生苦难,但他没有沉沦。他坚信:不经人生风和雨,哪有生活艳阳天!为生存而奋斗,饱尝千辛万苦,落魄潦倒的他,终于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他,就是安徽省望江县华阳珍品花卉园园主杨云广。  相似文献   

15.
管霞 《生产率系统》2002,(3):33-34,29
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已是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发展乡镇图书馆事业,建立众多的村级图书室,扩大农村图书馆网的覆盖面,把科学、文明的触角伸向每一次农民居住区,让知识的泉水在乡镇浇灌出一片文化的绿洲,不仅是现代农民的文化需求,更是朝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古老故事在很多年以前就被拍成了电影,如今更以歌曲等多种形式令人耳熟能详。人们喜爱三个和尚的故事不只是其情节的趣味横生,更在于其蕴涵哲理的深远。从经济学的角度,三个和尚的故事印证了一个规律:边际收益递减。  相似文献   

17.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著名短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讲述了在华盛顿贫民窟里三位贫民艺术家如何互帮互助、相濡以沫的真情故事。小说篇幅虽小,不到5000字的内容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其中,两位年轻画家之间的浓浓友谊、老贝尔曼先生舍身助人的奉献精神无不打动着读者;巧妙的构思,欧·亨利式的结局,使其有别于其他小说故事。由此看来,故事虽短小精湛,却洋溢着美的光彩。  相似文献   

18.
梅村创建历史文化名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树立起创建历史文化名镇的紧迫感众所周知,梅村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三千多年之前,自泰伯奔吴以来,在梅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燃起了吴文化的火种,一代代继承发展,一次次开拓创新,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演绎着一个个动人的史话,泰伯庙、泰伯墓以及民间流传的许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种种传统和技法,都是产生在画家对自然实物的认识上,因此写生对任何一个中国画家都十分重要。它是培养画家对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检验前人理法、技法高低的标准,又是搜集、积累素材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内容、技法创新源泉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2011,(11):85-85
广东水产业,是一个有故事的行业。 1978年底,广东珠江三角洲腹地肇庆高要农民陈志雄雇工、跨队大面积承包鱼塘,这在当时是一件关于"姓资姓社"的了不得的大事情。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一文,并由此揭起了持续3个月的全国大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