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长期落户南宁,加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间经贸关系持续快速的发展,要求有强大的运输物流系统支撑,这为双方间进一步的物流合作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文章就中国-东盟物流合作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中国-东盟物流合作现状的分析上,对进一步加强合作,制定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战略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杨 《时代经贸》2007,5(8X):196-197
回顾过去,中国-东盟对话15年,可谓顺风顺水,年年有进步,岁岁呈辉煌;时至今日,200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又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展望未来,加强战略协作,丰富合作内涵,维护共同安全,密切人文交流,共创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3.
为了使中国与东盟合作取得更好效果,必须加强广东与东盟间的城市合作,尤其是广州与东盟国家的城市合作。广州与东盟城市间合作的条件与发展前景良好,我们必须充分用好商品、要素及产业的比较优势,把广州发展成为富有个性与文化特色、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具体策略包括:通过信息流动、文化交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通过资本运动解决资金瓶颈,以商品流动促进城市合作,以人流、物流深化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日本与东盟同处东亚生产网络,产业链相互融合,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日在东盟第三方市场合作具备政治、经济基础,也符合三方自身发展需求。随着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两国共同开展与东盟合作面临新契机,三方应在基础设施、国际物流、能源环保、产业升级等主要领域,通过政策沟通、金融支持、社会贡献、长效机制等四个路径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盟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既为双方金融合作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又使双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在金融合作的目标形式和机制建设上,一些问题还有待解决。结合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为推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应该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推动区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促进中国-东盟区域内资本合作;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中国-东盟双边互换和回购计划,建立中国-东盟区域性紧急融资机制;积极协调中国和东盟各国汇率政策,推进汇率制度安排的改革和完善;积极开展中国-东盟次区域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6.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和东盟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再次凸显出通过金融合作实现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发展契机,论述了中国+东盟金融合作是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现实模式,阐述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的目标争内容,并对未来双方金融合作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框架下粤、桂、滇物流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 ,预计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双边国际物流都将出现显著的增长。面对这一物流增长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场物流竞争已经在与东盟邻接或者接近的广东、广西和云南三省区之间展开。通过解构物流竞争力建立起物流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和模型 ,结合粤、桂、滇各自的实际情形 ,再引入战略管理中的竞争态势矩阵 ,就能够对粤、桂、滇之间的物流竞争力做出较为客观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的重大议题.中国与东盟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然而在平等互利和合作共赢前提下的经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的最重要基石.本文在非传统安全的视角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历史、现状及意义,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近几年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开采,全球在未来可能会产生能源危机,随着中国和东盟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密切,而中国和东盟都面临能源短缺的问题,中国和东盟开展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将会有效的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本文以中国和东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GDP能耗、和新能源合作指数来分析中国和东盟开展新能源合作的潜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开展新能源领域的合作能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经济的发展又会增加中国与东盟开展新能源合作的潜在利益.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来说,东盟的合作动机和现实收益是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关系研究方面最基础最重要的问题。研究证明,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动机在显性层次上是扩大对中国出口,在隐性层次上是扩大自身的外资流入,而且后者以前者为条件。在与中国经济合作中,东盟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因而更加积极推动合作。中国应该针对东盟中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采取有区别的灵活的政策,使所有东盟国家都有与中国合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从合作博弈角度看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洁  宋英杰 《当代财经》2007,(2):96-101
文章通过建立不合作模型与合作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合作博弈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理性选择的结论.并用合作博弈模型提出几个命题,分析得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需要满足的充要条件.结合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具体情况,文章对该合作博弈的充要条件,即经济互补性、福利收益-损失、利益分配合理性一一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归纳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合作博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东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双方在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加强中国、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合作有利于促进彼此间的经济发展。本文着重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四维模型理论假设。根据理论假设,着重根据产业分布要素,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物流产业在点、线、面和体4个维度的开发模式,中国将借机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竞争优势,促成中国—东盟区域物流产业一体化形成。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发展与港口区位合作博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现代综合物流服务逐渐取代传统的运输业是当前社会向后工业时代、信息社会时代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物流系统最重要的节点,现代港口区位发展的关键是通过与物流系统的其他节点之间有效的合作,不断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综合物流能力。文章分析了现代物流迅速发展背景下港口区位特征与功能以及港口与物流系统内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并运用博弈论理论,对港口区位合作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回顾过去,中国一东盟对话15年,可谓顺风顺水,年年有进步,岁岁呈辉煌;时至今日,2006年是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又是"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展望未来,加强战略协作,丰富合作内涵,维护共同安全,密切人文交流,共创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16.
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区域货币合作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具有典型的"危机推动型"特征,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甚至陷入了困境。本文探讨了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表现,认为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中国与东盟国家对"美元体制"的依赖及相互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东盟货币合作面临困境的根源;未来的中国—东盟货币合作应由CMI下的双边机制向多边机制发展,并应注重汇率的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大陆桥视野》2011,(21):75-75
第八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物流合作论坛于2011年10月22日在南宁举行。论坛由中国一东盟商务理事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由广西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广西投资促进局、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跨境旅游成为中国-东盟重点、优先合作领域之一.本文在分析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与东盟跨境旅游合作在基础设施、旅游安全、旅游人才等方面面临制约困境,结合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合作发展实际,提出完善旅游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安全合作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相继成为东盟正式成员国,在与中国开展双向投资中,东盟新四国呈现出与老东盟六国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根据相似的市场特征与发展共性,将越老柬缅四国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四国与中国双向投资合作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四国投资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东盟合作关系的发展是东亚合作进程中最为突出的亮点。2003年10月8日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东盟与中国(10 1)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宣布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