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白积洋 《科学决策》2012,(10):18-77
论文将内生交易成本嵌入到新经济地理模型中,分析内生交易成本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作用机理,以此阐明区域制度安排通过内生交易成本作用于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微观机制。论文以中国制造业地域分布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以内生交易成本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内生交易成本是企业选择生产区位的重要因素,在地区的外生交易成本、地区支出水平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内生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促使企业向该地区迁移并加快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一个地区对生产者保护程度越高、投资政策越宽松、贸易政策越自由、劳动力流动管制越少以及企业融资越便利,越能吸引制造业整体向该地区迁移与集聚。因此,为了加快现代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发挥"内生比较优势"和"外生比较优势"的双重效应,促进产业的"双向转移与集聚",优化本国产业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2.
比较优势来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优势的来源可分为外生的与内生的两种。在外生的比较优势来源中包括自然资源、劳 动力和制度禀赋,内生的比较优势来源则包括资本、人力资本、技术和需求这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常健 《改革与开放》2013,(10):22-23,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廊坊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是以高投入的粗放式外生增长模式在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外生增长模式的很多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升地区内生发展力变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廊坊地区内生增长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复合比较优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论争,争论的焦点在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是应该以比较优势抑或竞争优势为基础。本文旨在从内生和外生的角度对比较优势进行扩展,从而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之下,为贸易理论和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供更为合理的分析基础。最后,从发挥复合比较优势的角度,对中国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上海与东盟国家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特点入手,使用贸易结合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上海与东盟双边贸易正逐步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立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以及扩大双边贸易与经济合作潜力巨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唯薇 《特区经济》2010,(4):208-210
电子信息服务产业是发展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核心,自然成为各城市发展高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立志引领西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外生比较优势大多集中在装备制造业。但是,从动态比较优势的角度考察,重庆市可以通过"自我创造"的过程进入内生比较优势良性循环。这种"自我创造"的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包括通过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功效创建的区域产业发展平台以及通过发展海外战略联盟创建的世界市场平台,培育优势,依托区域和城市之间的动态良性大循环谋求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常健 《改革与开放》2013,(19):22-23,11
自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廊坊在内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都是以高投入的粗放式外生增长模式在快速发展。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外生增长模式的很多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升地区内生发展力变得非常必要。本文从内生技术增长理论的角度,讨论了廊坊地区内生增长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就业压力大的特征,产业选择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对贸易政策的研究多聚焦于内生型与外生型贸易政策争论的现状,通过内生优势与外生优势产业的比较,提出了选择混合型贸易政策的新思路,并借鉴投入产出分析法证明了符合混合型贸易政策思想的内生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
安加峰 《山东经济》2007,23(4):157-160
影响山东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既有内生变量,也有外生变量,两种因素发挥着不同性质的作用。就地区差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不一定呈完全正相关关系。行政干预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呈弱化趋势,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行为作为内生变量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苏华  石玉军 《特区经济》2008,(9):133-134
本文将立足于集群经济的外部性进行考察,运用产权理论的内生交易费用和外生交易费用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初步研究探讨。产权清晰性或是模糊性的设定和安排的本质是一个费用问题,由于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只有内生费用和外生费用的总和最小时,才是有效率的。最后,提出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清晰产权和模糊产权这两种制度安排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翠华 《改革与战略》2011,27(3):157-159
文章在我国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变化状况,以及通过制造业比较优势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制造业利用比较优势升级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沈阳、抚顺两市的"同城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同城不仅是地域的融合,更是优势产业互补的经济融合。文章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区位商法确定并分析了沈抚两市第二产业的优势产业,结果表明沈抚两市二次产业的优势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产业间互补性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角度,探索两岸发展科技合作的前景及其存在问题。论文提出,当前两岸共同面对的竞争环境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世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和跨国公司作用增强。技术创新导致的效益增加成为突出的世界经济特征。两岸只有按照各自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来确定发展战略,增强合作,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在那些没有偏离比较优势的产业间增强合作———如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部门间进行科技合作,应该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朱斌  刘继祥 《特区经济》2009,(11):148-149
辽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旅游比较优势分析模型,对辽西地区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梳理与阐释,并就此提出了辽西旅游发展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后发区域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实质是将后发区域具有的静态比较优势转化为动态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获取后发利益。对于后发区域而言,具有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的后发优势、制度学习和制度模仿的后发优势、生态环境的后发优势、生产资源与成本的后发优势、文化的后发优势、机遇的后发优势以及资本的后发优势。为了获取后发利益,应将这些后发优势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外部融资依赖的视角,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的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变迁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中国的金融发展构成比较优势变迁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外部融资依赖度的不同,中国的金融发展对各行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高外部融资依赖行业的比较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而低外部融资依赖行业的比较优势却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新华  吴文 《特区经济》2011,(7):208-209
虽然西部特色农业具有比较优势,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落后,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本文从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出发,对制约西部特色农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法,提出了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甘肃一直把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通过因地制宜,利用自身比较优势,甘肃在多个新兴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断深入的大趋势下,甘肃发展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延续本省优势,保持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的发展,这是甘肃经济研究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uses a large data set for 28 industries in 40 countries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the number of firms, the average size of surviving firms, and markups. We extend previous studies by examining not only tariff changes in the liberalizing country but also trade reform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addition, we look at whether these effects differ across industries depending on their degre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reduction in home tariffs decreases the number of establishments, firms average size, and markups. All of these three effects are found to be of lower magnitude f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the case of foreign tariffs, our results show that a reduction in protectio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stablishments (which is likely to be reflecting an increase in export profitability), a decrease in average size, while markups are mostly unaffected. As with home tariffs, these effects tend to be less pronounced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